Saturday, March 10, 2012

习惯是什么?怎样减肥?怎样早起?怎样养成好习惯?

习惯是什么?怎样减肥?怎样早起?怎样养成好习惯?:

早上起床在微博上看到@唐鹤云_每天一本书 分享的文章,写得非常不错,跟我的观点基本一致,跟大家分享一下。
作者:唐鹤云_每天一本书    微博地址:http://weibo.com/1399544255/profile?topnav=1&wvr=4
出处: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b59bf0100wyzs.html

11年下半年开始培养习惯,看了很多很多的文章,也培养了几个好习惯,如:每天阅读两小时,晨间日志等。去年开始培养早起和晨跑都挺失败,今年终于能够坚持了。今天有空,写一下自己小小的心得。

习惯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习惯,这个很简单,无非是吃饭睡觉洗脸刷牙。可是当我们要养成某些好习惯的时候为什么那么困难呢?
我是学生命科学的,说一点脑科学方面的知识先。科学家Benjamin Libet在1985年发表一项震惊世界的研究。这个研究表明,大脑准备电位 (preparatory brain activity)的出现比人有意识的选择运动要早几百毫秒。通俗地说,就是在我们显意识知道的10s前,我们的潜意识就已经有活动,并做出了决定。详情:http://article.yeeyan.org/view/19154/6831这似乎是对人类引以为傲的自由意志最大的打击。我们的想法欲望冲动,都不是自由意志产生的,是10s前就已经决定好的。潜意识早就决定了一切,而对显意识,它似乎只是通知一下而已。这个发现实在令人沮丧,人类得意的自由意志和理性原来仅仅是个傀儡而已。这样看来我们似乎在也无法改变任何的坏毛病,因为那不是我的显意识的意志力可以决定的。别急,那是20多年前的发现了,随后的科学发现终于令我们松了一口气。
随后法国认知科学研究院的神经生物学家安吉拉·西里古德实验进一步证明,虽然我们显意识虽然不能决定冲动的发生,如:简单竖一下中指。但是,在潜意识将命令分别发给运动中枢和显意识神经区域时,显意识能提前200毫秒获得消息,(也就是在潜意识决定好500毫秒后,我们终于知道我们自己要竖中指了。)虽然这个时间很短,但这个时间间隔中显意识可以行使自己的否决权。详情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b59bf0100wxo1.html也就是说,自由意志虽然无法控制动作的发生,但是却可以投否决票,最终叫停这个动作——这个傀儡首脑并非懦弱无用,它,在必要时候绝对有实力对令他不满意的事情说“不”!
现在我们明白一旦有必要,我们的显意识能快速制止不当的行为。这就是人类自由意志存在的意义!实际上,我们无法决定“自由做”什么,只能决定“自由不做”什么。这一点生活中我们可以察觉,通常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我们就会很想吃巧克力,这时候你的自由意志就开始要行使它唯一的权力了,是不作为or有所作为:发出命令制止。如果你没有发出命令制止,那么就杯具了,你就很清楚你那彪悍的身材哪里来的了。
然而,这还是令人不满的。我们的自由意志居然这样无力,我们对于想“做什么”居然会这样的无能。还好我们的自由意志并没有令我们太失望,它还有另外的高级的功能。 除了拥有否决权外,它还有超强的思考分析能力。这种能力能使我们发现模式和认识规律,是我们能拥有现在的灿烂的科学和文化的基础。(不然我也写不出这篇文章嘛~)我们拥有认识和思辨的能力,不运用这种能力,我们也就和吃了睡了的某生物没有什么区别了。那么显然我们就要问: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我们想“做什么”?
我们知道我们饿了就会有想吃东西的冲动,我们渴了就会有想喝水的冲动,看到美女就会有……(自行补充)的冲动。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冲动呢?简单来说就是,当我们的胃部神经发现你的胃已经空空如也的时候,就发出神经冲动通知你的大脑,潜意识接收到信息,并做出要吃东西的决定。显意识显然是潜意识更高一层的机构,它似乎也就不用处理这种大量琐碎的信息,可以说是一种放权。渴了和其他方面也是一样,这样看来我们的冲动都是受到环境刺激引起的。当然这种环境不仅仅包括外在的环境,也包括内在的情绪和心理环境。那么在这里我们也就讲到了我们的关键,虽然我们的显意识不能决定“做什么”,但是我们可以绕一下来决定。我们可以通过影响我们的内外环境,来作用于我们的潜意识来达到的我们的目标。简单来说,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内外在环境,来形成新的习惯。
为什么意志力戒烟减肥总是会失败?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的自由意志,大概是做一个守门人的角色。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守门人对于我们的不良行为进行监视,不让它们出来为非作歹。但是我们通常太依赖这个守门人,有的做法更是暴力对待这位守门人。通常一个人的精力是一个固定值,假设我们每天休息好,获得10的精力值。首先,我们需要学习工作,还要扯淡聊天,最后还要谈情说爱。那么我们能剩下的精力就相当有限了,可能只有1到2了。如果我们过分依赖我们的意志力,那这样我们的守门人一旦累倒了。不良行为也就肆无忌惮了,我们的减肥和戒烟也就失败了。
有一个比喻是这样的,潜意识像一头大象,而显意识像骑象人。大象不断根据环境决定方向,人类不断否决不对的方向。但是当环境的道路只有一条像左拐的道路,而骑象人偏要向右拐。那么很可能你还是会拗不过大象,除非你真有钢铁般的意志。对于普通人,我们要做的可能是先要开辟一条向右拐的道路。
定义习惯
下面我们开始对习惯重新定义一下:
普通的定义为: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
新的定义:在特定的环境下,人们会重复做出的某种行为。
(完)

我们怎样消除坏的习惯

1. 每次只消除一个坏习惯。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一次只养成习惯,能保证我们的精力不被透支。当然多运动,注意饮食和休息能增加我们的精力,对形成好习惯也是有益的。
2. 注意外在环境
一 注意坏习惯发生的时间地点
二 注意坏习惯发生的时候的周遭环境
三 注意坏习惯发生的时候你和谁在一起
然后,你要做的就是尽量远离这些环境要素。
3. 注意内在环境
内在环境包括几个方面:
首先,知道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坏习惯也是为了满足我们内在需要而形成的。当你有这个冲动,一定是有些东西没有满足,如果你没有满足这种需求,那么这个冲动是不会消失的。
比如,当你情绪沮丧的时候,你可能会想吃东西。你要知道你并不是真正的饿了,你很可能是只是想改变你身体的状态。因为,吃东西能让我们分泌相关的激素而感觉到愉快和满足。那么你要做的,就是找到另一种改变身体状态的方法,比如深呼吸,听会音乐,做一小会的运动等。
找到你真正想要的,并换一种新的方式满足它。

明白是持久战
你不可能一下子脱离原有的环境,你的精神也总有松懈的时候。人的重复行为会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很强的行动模式,重复越多,这个模式越强大。虽然我们能改变这种模式,但是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改变心智模式
坏的心智模式:高期望,急功近利,渴望证明自己意志力多么强的人。很容易进入负面的强化,一旦自己有几次没有做到,就会对自己的意志力失望,然后在花大力气谴责自己的意志力,然后又更加失望,他们不知道自己用错了地方。意志力和你的精力息息相关,但是你的谴责丝毫不会有什么作用。不再粗暴对待意志力这位守门员是关键。
好的心智模式:知道自己的意志力是需要在精力充沛下才有效,明白怎样去控制环境减少自己内在不良冲动,同时能注意保证自己充沛的精力。对自己的进步都欢欣鼓舞,这样能形成正面的心理强化。能进一步鼓励意志力投入精力,去改善自己的满足需求方法,去探究有利好习惯形成的环境。经过多次重复新的习惯后,新习惯达到一定的强度,旧习惯逐渐弱化。
4 形成新的好习惯
坏习惯的空缺必须要有好习惯来填充,坏习惯满足的需求,如果没有新方法满足。那么问题永远无法解决。
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书桌,电脑桌面等。但是有的环境因素我们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只有改变我们自己,对环境形成新的连接。下面我们探讨怎样养成新的习惯。
(完)

我现在经常在微博上出现,欢迎大家利用微博、豆瓣和知乎来提问,我尽量找时间来回复,如果没有马上回复是因为时间关系,请耐心等待一下。
如果你觉得我分享的东西不错,请关注我:1、新浪 2、豆瓣 3、腾迅 4、Twitter 5、知乎
如果你对思维导图感兴趣,可以看看我的另一个Blog,http://www.write.org.cn 已经提供了100本图书的思维导图源文件下载,欢迎访问和定阅。
读书笔记:
RSS地址: http://feed.write.org.cn  Web: http://www.write.org.cn QQ邮箱请点击订阅到QQ邮箱
战隼的学习探索:
RSS地址: http://feed.read.org.cn  Web: http://www.read.org.cn QQ邮箱请点击 订阅到QQ邮箱
您可能也喜欢:

习惯是什么?怎样减肥?怎样早起?怎样养成好习惯?(2)

《健脑五法》—最佳作息法(2)如何培养早起的习惯

早起早睡总结(4)

睡眠习惯如何影响学习成绩?

来自无觅网络的相关文章: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思维导图读书笔记(1) (@write)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思维导图读书笔记(2) (@write)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思维导图读书笔记(3) (@write)

《巴菲特与索罗斯的投资习惯》思维导图读书笔记 (@write)
无觅

Friday, March 9, 2012

@JakeZhou有一个梦想:以穿越的方式旅行,寻访全中国的古陵墓

@JakeZhou有一个梦想:以穿越的方式旅行,寻访全中国的古陵墓: Lasix No Prescription Penisole No Prescription Aldactone No Prescription Cipro No Prescription Elavil No Prescription Topamax No Prescription Nexium No Prescription Ultram No Prescription Inderal No Prescription Inderal No Prescription
前几天我收到一封发到TEDtoChina团队联系邮箱的电子邮件,邮件标题是:《我有一个梦(2013年度的TED大会海选)》。邮件内容是:
我一直都想把我的创意故事展示在TED上,今天看到你们关于TEDAudition系列活动其中的上海站海选报道,我想我可以讲述一个震撼人心的“+ 故事讲述者(storyteller)”。我的题目是:一次地下5千年的穿越。
在邮件中,他发了一些照片,附上了如下的视频《墓地之行2011》。
我觉得这个邮件很有趣,就回了如下的邮件给他:
感谢来信,看了你的照片,也花了时间等待视频,我在美国,看优酷的视频速度很慢。我一直慢慢等,看完了整个视频。遗憾的是,你发的照片和视频,提供的信息相当有限。我只能猜测,你或许是一名历史学家,一名考古爱好者,或者是穿越小说撰稿人。
你想带给我们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呢?是鼓励人们和你一样加入考古旅行的行列,或者是坚持少有人走的路,或者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小说构思,或者是考古旅游的一个推广计划?你可否多写一些你的故事,例如你的个人的背景资料,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你认为你的故事哪个方面最值得分享给大家?
你可以把你的故事构思做成一个ppt,发布在slideshare.net上吗?例如我们的帐号。你也可以把你的这一系列照片上传到flickr上,为每个照片撰写详细的故事说明。这是我们的帐号。你也可以建立一个自己的blog,继续分享你的这个故事,发现同好。
接着,他回信发来一个70几M的ppt,分享了为这个故事做的网站,是在点点网上的一个轻blog:
http://mausoleum.diandian.com/
这次,我大概对他的故事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已经能够理解他的这个梦想背后的意义。
我在他的点点网站上找了一张图片,加上文字,设计了如下的一张图片:
@jakezhou
但是,他的资料没有时间信息,因此,我不确定初稿上的文字和时间是否正确,于是,我回邮件要求他进一步整理一下每次旅行的时间数据。我在邮件中说:
你的项目很让我激动,我个人也对博物馆和人文方面很感趣。我愿意帮助你通过社会化媒体来传播你的这个创想。同时,你做的这个事情,正好和我最近在研究的一个课题Place Curation有些关系。
接着他分享了他的个人故事:
谢谢你对我的鼓励。我感谢你在你的提示下做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中国还有许多古墓我打算今天全部走遍。我曾经试想:我应该把这些皇陵做成一张网络博物馆,就像我们浏览谷歌地球街景图。所以我找了微软一个专门负责文化遗产项目的主管提过这件事,提供技术。但他们根本没理会,接着我找了果壳网的老板我也跟他写过这样的创意,也没理我。最后我看到TEDtoChina对TED全球海选的报道,所以我想借用这个舞台让人知道我的创意与故事,好让那些做文化创意的知名机构帮助我完成这个梦想。
很棒的梦想,让我想起自己的博物馆旅行经历。我很喜欢旅行,尤其是去每个城市,都会去他们的博物馆看看。博物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开放教育的媒介。我太太前几年在纽约读书,所以我有幸去了纽约小住了一些日子,去了那里的很多博物馆玩。一个很深刻的感受是,大陆的博物馆在和社区联结起来方面做的比较差,公众也没有很好地运用博物馆来开展开放教育。
我甚至还为此构思了一个博物馆2.0的创想
这个创想的构思是通过网络建立一个协作群体,这个群体的主要目标是分享、探讨如何运用社会化网络技术和工具来推动大陆博物馆领域的创新。这个群体的参与人员不仅仅包括技术人员,也包括设计、教育、营销、传媒等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这些跨学科的专业人士,在业余时间参与博物馆2.0工作组的事务,通过网络来展开协作。
这次我回复他说。他的这个寻访各地陵墓,做一个网络博物馆的想法,和我的这个构想很相关。我们需要动员更多的公众,参与到博物馆的分享运动中,让博物馆走入社交网络,去联系更多的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curator,而不是考古工作者和博物馆工作者才做这个事情。
@jakezhou
这位朋友的微博id是@JakeZhou, 过去一年他访遍了18座皇帝后陵和2座地下博物馆。他的梦想是访遍中国所有古陵墓。请关注他的故事,支持他的梦想。
当我们开始做TEDtoChina网站的时候,除了TED演讲,让我们很兴奋的另外一件事情是TED大奖。正如Yvette Wang写的,美国作家Bovee, Christian Nevell说 “思想的本质便是最终付诸于实践”,TED大奖的故事是这句话的最好的注释。TED大奖五年来,带来一个又一个足以改变世界的愿望,动员整个社区力量,群策群力,讲一个个大到足够改变世界的愿望变为现实。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本地社区的努力,把这样的模式引进到本地社会创新和公益建设活动中。
@JakeZhou的梦想足够大吗?这是不切实际的梦想,还是难能可贵的梦想?这样的梦想在中国大陆这片土地上能够梦想成真吗?我们能为他做些什么?

再谈: Evernote到底是什么,不是什么?

再谈: Evernote到底是什么,不是什么?:
《Evernote到底是什么,不是什么?》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也是我自认为相当重要的文章——对软件开发者/产品经理/热心用户,都是如此。但一年半之前的若干结论,相较今日之Evernote,颇有待更新。在苦于无精力全面修订的时候,读了 和evernote比,针式PKM有什么特色,故借原文对Evernote的论述,做一些补充。既是我对Evernote的理解,也体现了我对工具/信息管理/人生的观点。欢迎讨论。
Evernote是什么 不是什么

一、Evernote用来管理什么?

原文称:『1、文档类型方面——Evernote 主要是管理网页』,而针式PKM主要是管理Word、PDF等本地全部类型的文档……
这是对Evernote相当严重的误解。

1、Evernote管理的是『内容』,不是『文档』

从管理『文档』,到直面『内容』——这种转换,才是Evernote及同类应用的价值和历史意义
我做过一个未经审核的梦,梦字第54号,是这样的:
旧石器时代的IT人,登台吟唱:我的信息——我拥有,我知道它在哪里。它就在——硬盘的第1个盘片上的 第3个磁道的 第9个扇区。生活真美好,技术真美妙。
新石器时代的IT人,登台表演:他还要管磁道和扇区,真是大SB。我的信息,就在E盘下 work子目录的 2012子目录的 ERP子目录的 山顶洞项目子目录的 ……此处略去200字…… 项目文档.pdf 。别怕麻烦,有了TC,超级方便!
2013年的飞船上,却传来话外音:我的信息,自由访问。询问、搜索、回忆——它马上出现。在哪里?我不管。TC,我的昔日爱恋,现住养老院,逝后要进博物馆,请摆在硬盘旁边。
剧终,梦止,字幕起:你,属于哪个时代?

2、Evernote提倡捕捉内容,而不是插入附件,更淡化文件类型

当你在桌面上,见到有价值的内容时,都可以快速保存到Evernote中。无论来自何处——网页、文档、电子书,无论来自何种文件格式——html/pdf/doc/docx/txt/rtf…… 一进Evernote,便脱离了文件的躯壳,只保留了内容的实质。
(再次提醒:请仅保存于你有益的一部分内容,而不要浪费未来的时间全文保存。我们知道,保存全文比摘录保存更快、更方便。我们也知道,软件性能、存储空间都无限。但我更知道:个人的脑力有限;一时方便,便会让垃圾信息干扰有用信息,增加未来的管理、使用成本。)
而在移动设备上,用户更不需要关注其『传统意义的文件格式』。比如,直接把截屏、摄像头拍照作为笔记,不用关心png/jpg;用麦克风录音作为笔记,不用关心mp3/arm/wav……
这是IT进步,并且沿着人性化方向进步的趋势。文件曾经是内容的重要载体,但新技术(比如穿透文件的内容搜索,以及从源头就消除文件的新应用)将帮助我们跳过文件,直面内容。

3、Evernote内容来源:内生为本,外源为辅

其次,从内容来源讲,无论在Evernote的任何时期——早期的『笔记』定位,现在开始转型的『个人内容存储平台』定位——都是以『内生』为本,『外源』为辅。
所谓内生,就是指由你创造的内容——你的笔记、随笔、涂鸦,你已发表或未发表的博文/微博/评论,你的照片、视频、录音……
所谓外源,就是别人创造的内容——用于自我欺骗时,又称为“资料、知识、信息”——你复制下来,或摘录下来。
内生与外源,两类内容,孰轻孰重?直观认识,请看实例:
- 办公室/宿舍/实验室着火,先抢救什么:价格昂贵的专业书籍?自己的工作笔记/课堂笔记与作业本/实验文档?
- 硬盘损坏,只能恢复很少部分内容,你希望是什么:下载的软件/图书/音乐?自己的日记/照片/草稿文章?
很多人迷恋于不可胜数、不可胜读的外源内容。他们认为互联网是别人的,只有硬盘是自己的;却忘记了连接互联网和硬盘,只需要一根网线;而把它们与大脑连接在一起,却需要真正的投入。哦,根本上,他们已经忘记了大脑,误把硬盘当作了终点。所以,他们像松鼠一样不停地收集,却并无收益。
在外源泛滥的时代,只有少数人,仍能保证内生信息的空间不被挤压、不失舒适、保持仪态。汹涌的比特冲刷,能有茎叶之欢舞,却不利根脉之生长。只有灵魂思考,才能滋润人生,才能根深叶茂。而灵魂思考,最需要的,则是宽松的环境。
重视内生的人,才是独立完整的人。他所拥有的东西,是人力和自然都不可剥夺的。如果他是专家,你可以随时与他聊天、请教,或请他报告讲座。在2012末日逃生的荒野中,他的兴趣学问仍会一路流淌。而过于依赖外源的人,则是不太完整的——离开了网络、离开了他的硬盘,他就无法工作。你想让他帮你解决问题,他知道有N个办法,但每个办法的操作,都要先查书/查资料才行。
上述例子过于极端,不具现实性。但偏激往往更接近深刻,显示的道理更加明白。『内生/外源相辅相承、体用结合』——这样的话,是传统中庸之道、近世马克思辩证法双重影响下的国人,不费力就能找到、永远正确的无上原则。但其平衡点,体现在行动上的平衡点,却难以把握。大道言之至简,行之至难!

4、比喻式的定量化:Evernote笔记之道

内生为主,外源为辅,能不能做一个定量化呢?至少是一个比喻意义上,直观形象的定量化?
我认为,Evernote 纯 Windows(不使用其他平台)用户,若符合Evernote之道或善用佳软之道(姑且认为有这样一种道),假设有100条笔记,应该是:
* 60+:灵感记录/日记/工作记录/学习笔记;(纯内生)
* 20+:来自网页/电子书/各种资料的摘录;(摘选过的外源)
* 10-:完整网页复制/完整文档附件 (纯外源)
如果上一用户,已经进入了智能移动时代,则来自移动设备的笔记数量,会与来桌面的笔记数量,基本持平。即总共200条笔记中:
* 100+:来自移动设备的 拍照/录音/涂画手写/键入文字;
* 60+:灵感记录/日记/工作记录/学习笔记;(纯内生)
* 20+:来自网页/电子书/各种资料的摘录;(摘选过的外源)
* 10-:完整网页复制/完整文档附件 (纯外源)

5、再补充:Evernote的更大定位

Evernote 百年公司,用户的终生信息:
目前用户对Evernote的最大担心,是被牆。但是,如果我们站在整个人生的更高视野,就会发现一个好消息——在我们此生,一定能看到土啬的消失。但问题时,也会有一个坏消息:今天的多数此类应用,都坚持不到10年,更不用说陪伴自己一生。在这种情况下,Evernote做百年公司的愿景,就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其目前的计算依据:不限制存储量,只限制每月上传流量,也是基于此理念。
全球信息,整合集成,开放平台:
Evernote要做用户终生的第二个大脑。与个人相关的所有信息,尽可存储于此。而不同用户的信息,经过授权,又可以联系在一起。而Evernote从笔记软件到开放平台的转型(代表性第3方应用:Evernote Food、Hello),则更让Evernote超前一步。想像一下吧:现在的信息管理软件,如果没有跨平台云同步功能,是不可想像的。而此方面的要求,又是个人开发者无力负担的。有了Evernote…… 就看你的想像力了!我目前正在积极促成这样的转型/合作中。

※未完,待续……

未完。原文提了5点,以上只是对第1点的补充。有空再续。2012-01-12。

※注释

注1: 关于针式PKM 。一款很有特色的PKM软件,开发者也很执着。在开发和推广中强调DIKW体系,在软件中强化学习/复习/统计功能,都是非常难得的。因为精力有限,该软件也与我的需求、偏好差异较大,所以,本站无专文介绍。
注2: 关于DIKW。我认为是纠正现有PKM/PIM误区的重要框架,只是大家的推广/接受度不高。但另一方面,它作为一个指导行动的动态框架仍存在很大不足。比如实际中DI多为一体,无须区分;而如何从I到K(个人观点:→ reference → note → knowledge),再如何到W(个人观点:practice → think deeply → simplelize & univerallize);以及信息对个人/不同人/公众的不同属性(个人观点:别人的知识,只是你的参考资料;个人笔记,是自己知识的前身,但对别人可能只是零散低价值的data)都有很多可发挥空间。限于时间,不做详细论述。
-- http://xbeta.info  ( 6793ee6ca67cfacc9d4333d9ae43a11b)
您可能也喜欢:
我这样使用Evernote
Evernote Chrome Extension 升级:更智能, 更好用
如何在Linux下使用Evernote:NeverNote & WINE

来自无觅网络的相关文章:
希望成为人们”第二大脑”的Evernote (@tech2ipo)
Inc. magazine年度公司Evernote: 小小记事本如何风靡全球 (@tech2ipo)
Evernote推出网页保存插件,稳步向平台化迈进 (@tech2ipo)
无觅

Friday, March 2, 2012

我的Mac生产力工具箱

http://www.quapanda.net/archives/288

Finder
“我的电脑”。
Chrome
Google浏览器。放在这里主要是哀悼Firefox的衰落。
Adium
开源IM软件,支持绝大部分IM协议。如果未来Live Messenger也支持jabber,很可能用苹果自带的iChat就能同时挂gtalk和Live Messenger。那时很可能弃用这个软件。
Things
Todo-List软件,基于GTD原理设计的界面。现在有了免费的Wunderlist跨平台同步,不推荐这款软件了。但我已经付费了,就继续用下去好了。
iCal
苹果自带的日历软件。以上两款软件意味着,我的生活复杂度终于到了不用日历和待办事项就记不住的地步了。此外,不得不说,时间管理书里说的一件事是真的:把事情写下来,焦虑能适度降低。能不能完成倒在其次……
Sparrow
非常棒的邮件客户端,界面借鉴了Twitter的客户端。从两方面帮我节约了大量时间:1、IMAP收发Gmail,避免了一些了Gmail打不开的时间;2、优秀的界面帮我快速处理了很多邮件。
iTerm2
终端,比自带的终端功能丰富。不过因为我的数据处理工作需要看图,所以连接服务器时我也配合用X11的终端和VNC。
Evernote
著名的笔记软件,自动同步多个平台的笔记,搜索功能很强劲。曾几何时我不太喜欢将我的笔记上传到不属于我控制的服务器。这个心理障碍克服后,不得不承认目前没有比它更好的选择。近来这款软件改进的力度很大,其软件即服务的思路很值得借鉴。
Reeder
RSS阅读器,同步Google Reader。界面优雅,和Sparrow近似。有iOS应用,建议购买。
Papers2
文献阅读和管理软件,强烈建议用Mac的同学买一款。一个license支持两台计算机,可以在笔记本和实验室各安装一个。当然如果你能鼓动你的导师买实 验室版更好。缺点是对LaTeX支持可能有问题,软件编写者是生物系博士,设计上对这方面的论文考虑比较周全。此外,中文数据库因为元信息格式的问题很难 自动匹配,可能不太适合一些文科的同学。
LaunchBar
一个启动器,我买时QuickSilver停止更新了。现在QS又开始更新,并且有了免费的Alfred,建议选择其中一款,更长时间的将手放在键盘上,减少一些视觉搜索时间。
OmniGraffle
绘图软件,做产品设计工作时,我提交的线框图和流程图主要靠它。据说有产品经理为了这个软件买Mac。个人以为确实比Visio好用。我觉得Axure非常重,一直不想去用。
Scrivener
文档编写软件,把软件IDE的一些概念引入到了一般文档写作中。我因为手头有论文和书稿,经常要具体编辑其中一段,又要处理脚注等问题,所以用这个比较方便。如果不处理大型文档,一般用不到这个东西。
Keynote
苹果上的PPT,这个软件让我觉得工具还是对演讲这样的技能有影响的。我主要用它来对付seminar和各种研究报告。
RStudio
R语言的IDE,我现在用的很少。平时用的工具包一个有自己的GUI(FSL),一个基于Matlab(SPM)。但未来希望将一般数据的统计工作转移到R语言上。用这个IDE主要是因为它有一个接近于Matlab的界面吧。
Skitch
抓图软件,刚刚被Evernote的公司收购后改为免费了。以上的图片就是用它抓的。
Instapaper
这个在图上没有,是抓取网页,排版成方便阅读的格式,然后同步到移动设备上。
Scrivener、Papers、Evernote和Instapaper我会单独撰文介绍。
以上是我平时用的工具箱。

以后就这样折地图了 ★

以后就这样折地图了 ★:

Miura ori



折叠方法见此



via The Miura-ori and how to fold it


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

blogcn上面一篇普普通通的博客,当你直接访问它的网址时,看上去是这样的:



没什么不正常。但如果在Google Reader里看,会是这个样子:



查看源代码,可知个中蹊跷:


<p>某同事在国企做过,前东家有个大项目,找到我同事邀我们去参加beauty parade。领<u style=display:none>佳节又重阳</u>导很当一回事,各种准备,昨天临出发前还举着两条领带比划,哪个好哪个好?师傅是第一次在这边参加类似活动见类似的人,也是很兴奋。记得双手递名片啊,我说。随便从屁股袋袋里掏一张皱巴巴的沾着酱油渍的名片出来。。。是不行的!</p>

<p>傍晚三个人回来,一个沉默不语,两个咬牙切齿。原来对方是喊我们去垫背的,据说交谈中目中无人,随便打断,无理之极。领<u style=display:none>佳节又重阳</u>导是有点“本埠官<u style=display:none>半夜凉初透</u>员经验”了,不过是恨于对方利用我的同事,让同事下不了台。师傅还是本国思维,觉得人与人应该平等相待。今天早上进来第一句话:昨天的事我还没想通,怎么可以这样。</p>


适逢“领导”、“官员”之类的“关键词”,网站便会在其间加一句莫名其妙的诗句,从而避免无微不至的言论审查;为了避免给读者带来困扰,又在网页上设为不显示,却没能绕过Google Reader。只是,连“领导”、“官员”这样的词都要审,未免太敏感,让人不免为领导官员的未来捏一把汗。


我想起曾看到对岸的人有这么一个防止文章被盗贴的方法:


聊到對岸,聽說只要把一段咒語貼在文章裡面,就可以神奇的避免被對岸不肖網站盜文,茲附錄於下以饗讀者: 法輪大法好民主自由六四天安門艾未未劉曉波達賴喇嘛台灣獨立國是河蟹的社會(link


这段咒语结合以上blogcn隐藏文字的做法,基本上可以防止任何文章被国内网站侵权转载了。






©本文链接: http://liumiao.com/blog/2145.html|+|+|RSS|

How to Be Healthy and Lose Fat: The 3 Minute HIT Health Hack That Helps Burn Fat

How to Be Healthy and Lose Fat: The 3 Minute HIT Health Hack That Helps Burn Fat:





There’s new research out that suggests that you can make significant and measurable changes to your fitness. This research has uncovered how to be healthy without having to spend large amounts of time exercising…in just 3 minutes a week.


Yes…just 3 minutes of exercise a week!


To achieve this, it requires you to do High Intensity Training (HIT). In longer, more regular bursts, it can also be used to burn fat too. Science shows that low intensity, long repetition exercise is much more efficient at burning fat. However, for many people it’s a time-sink — it uses up far too much time.


Using HIT can help you burn more absolute amounts of fat in a shorter amount of time and you can improve your insulin sensitivity. It’s a great way for everyone to be healthy.


How does it work?



  • When you perform high intensity exercise, you use a lot more of your body’s muscles; around 80% of your body’s muscles are active.

  • It moves sugar from blood into the muscle so that it can be readily burned.

  • It releases adrenaline which acts as an appetite suppressant.

  • You can release hormones that break down fat.

  • High intensity exercise causes microscopic tears in your muscles as it strengthens. This healing uses up calories.

  • Insulin regulation occurs due to release of growth factors such as IGF-1.

  • Metabolic rate increases, which means you will burn more calories when resting.


How do you do it?


There are several exercises that can be done to do this. Here’s just one example that you can follow:


The Exercise Bike



  • 2 minutes of gentle cycling to warm up on the bike

  • Go flat out for 30 seconds

  • 2 more minutes of gentle cycling to catch your breath

  • Go flat out for 30 seconds

  • 2 more minutes

  • Flat out for the last 30 seconds


And that’s it.


Okay, so this is basically 6 minutes of gentle exercise and 1.5 minutes of HIT, but you can adjust it to suit your needs. The HIT part of the exercise should not last longer than 30 seconds for each time. Do this once a week to help keep insulin levels healthier. If you want to burn fat, you want to be doing this a bit more regularly (like 2-3 times a week).


“HIT is really good at improving glucose uptake into the muscles in a very, very short time,” Professor James Timmons, leading the research at Birmingham, said. “With really intense exercise, you release hormones that can help break down fat. This may help burn that fat over time, after HIT is done.”


UPDATE: Added link to the research


(Photo credit: Woman Showing how Much Weight She Lost via Shutterstock)



Hoi Wan is a mobilist who blogs about smartphone trends and analytics. He is also an avid home cook and sports enthusiast. Hoi has lived and worked in the UK, Japan, Hong Kong and USA and holds a BA in Sport and Recreation and an MBA. You can see his profile on LinkedIn or follow him on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