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22, 2012

大非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5742d101014l8k.html

分享一段毕生难忘的屈辱记忆,约是十一、二岁的,全家 到外婆家吃年饭,大人在外面打牌,小儿辈聚在里屋嘻嘻哈哈的打闹,饭后准备回家时,外婆宣称丢了两元钱(那年月算是不菲的数目),我当时并不以为意,直至 恐怖的事情突然降临——此前一直在外屋打牌的小姨闻讯进来后,稍加商忖,非常肯定的指认是我拿(偷)了这2元钱。理由是外婆记得钱丢失前是放在床垫下的,而我当时恰好坐在床上;另一个佐证是事发前后我一直都若无其事的在嬉笑;最最要命的是,因为刚发了押岁钱,我口袋里有足够多的一元,两元。

无 法用言语描述当时的心情,近三十年了,一想起来还是像剥青蛙那样翻腾,不知大伙是否见过活剥青蛙,首先一刀下去,固定头部,然后左手从颈部一剥,右手一 掏,整个五脏六肺都被翻了个个儿。十来岁的小孩,一直也算是娇生惯养着,突然在全家族面前被指认是贼!当时我的处境,在这样一个主观强势的指控面前,完全 无法自辩!

如果不是母亲(诸神在上)凭着母子间的了解,毫不吝惜的表达了对小姨指控的轻谬。这件事将对我的童年造成难以想象的伤害。杀人诛心,莫过于此。你们每个人,扪心自问,替换到我当年的困境,将如何自处?

所 谓的“代笔门”,正是一桩典型的无法自辩的公案。谁能告诉我在科学上怎样才能证明自己没有“被代笔”?公布手稿?结果大家都看到了,手稿没有涂改,那是代 笔无疑,照着抄的呗,否则怎么可能这么干净;手稿有涂改,更是代笔无疑,自己写的怎么可能会有常识性错误,一定是抄错了。按这种逻辑,今后所有的作者,要 想摆脱“代笔”的嫌疑,只能在写稿时全程全视角摄像。即便如此,也禁不住轻轻的一句“先背熟了再默写的呗”。

代 笔与否,决定性的要素只有一个,即真正执笔人(如有)的披露与指证,除此之外必须疑罪从无。不按照这个规则,天下每一本书,每一幅画,每一则评论与回复, 包括这则微博后面跟着的,都可以堂而皇之的视为代笔,人们将如何自证?以“莫须有”、“想当然”的罪名,置人于无法自辨的境地,何异于光天化日下的荣誉谋 杀!

再 提及另一个国际公案,辛普森杀妻案,这在西方家喻户晓。看似有足够的证据锁定辛普森杀妻,最后却戏剧性的无罪开释,促成这项逆天裁决的主因恰是主办警官福 尔曼在办案过程中的违法违规,劣迹斑斑。此案能诠释西方法制体系中最精髓的地方——相较个案的得失,程序正义才是维系全民安全的“天柱”。

我们来看看“代笔门”中的程序。
首先,始作俑者麦田指出,韩寒的父亲韩仁均是文青,存在着代笔的可能。历史上成千上万的世家瞬间中枪倒地。其中包括苏门三学士,大小仲马,杜甫爷孙,王谢子弟……

其次,麦田进一步指出,韩寒是非常专业的赛车选手,“他怎么还有精力去做别的事?”,怦的一声达芬奇应声倒地,接着倒下的有牛顿、沈括、富兰克林、莱布尼茨……简言之,多才多艺者全面放倒。

同时,麦田认为,韩寒不可能在 69-6月11“这么短的时间内”“写出1200多字的时政博客长文”,怦怦怦怦怦,起点网上日更万字以上的大神们全部中枪倒地,公开宣示一小时写两千四百字的温瑞安被乱枪扫射,“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李白被当场击飞。

接替麦田上场的方舟子提出更为诡丽的“经历论”,认为韩寒没有足够的生活阅历与经历写出名下的那些作品,这是强大的地图炮,古今中外的科幻、奇幻、童话、历史作者瞬间被秒杀,所有的犯罪小说作家都被判有罪琅铛入狱。

这还没完,冯唐上来补刀,提出“没见过一个作者或者艺术家能够忍住不谈自己的作品与创作”,怦怦,硕果仅存的钱钟书老先生与塞林格怪叔叔也扑通倒地,世界终于清静了。

冯唐还有一刀是“反应过激”,这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气死人不偿命刀法。不抗辩就是“认罪伏法”,轻微抗辩就是“心虚词穷”,严重抗辩就是“反应过激”。我能说脏话吗?不能吗?那我没什么好说的了。

综 上可知,对“代笔门”的质疑在程序上是何等之荒谬。西方有句谚语:“面条里只能有一只臭虫”。这其实是非常形象的比喻,任何人发现面条里有一只臭虫时,他 绝不会去寻找第二只,而是径直倒掉整碗面条。同理,只要在程序上出现一个瑕疵,所有的证据链都需被推倒。是什么原因,促使那些质疑者顶着这么多的“程序恶 意”,对无法证伪的“代笔”孜孜以寻,不惜用自爆的方式也要毁掉一个年青人的声誉呢?“诛心”这一招可是人人都会的。

我看不见冯唐提出的“文学上的金线”,但得益于幼时所受的无妄冤屈,能看见人性上的金线,也即是母亲从小谆谆教导的:与人为善,不妄猜疑。反之,则为“大非”。

Saturday, April 21, 2012

一代好媳婦

一代好媳婦:
唐英年太太郭妤淺的表現,令我想起某個家族的女人。

這個家族陰盛陽衰,重男輕女。一大群兄弟姊妹成長於物質短缺的年代,大家都習慣把最好的留給少數的男孩。男孩們被母親和姊妹過份地寵愛與保護,長大之後一個二個變成廢柴,活到五、六十歲的年紀,還是不負責任,不停地闖禍。

這個家族的女人,不論學歷高低,幹那一行,已婚未婚,都很忙碌。忙什麼?忙於為廢柴兄弟善後 ―― 欠債代還、房子代供、工作代找、孩子代帶、代找律師、代交保釋金、代勸兄弟的老婆回家。她們不停地互通消息、調動資源、分配工作。她們之間,合作純熟,有如軍隊。

她們的愛情婚姻,都是同一種模式。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她們就像一塊磁鐵,專門吸引不快樂、不成熟和不長進的壞男人。而她們的壞男人,也樂於把大小問題丟給她們處理。夫家和娘家的事情,令她們忙得暈頭轉向。煩惱多,壓力大,精神緊張,於是這群女人步入中年之後,都出現大大小小的健康問題。

湊仔咁湊

中國女人,喜歡把老公或者男友當小孩子般照顧。廣東話的說法,是「湊仔咁湊」。既然男人永遠長不大,就讓他一輩子當小飛俠 (Peter Pan) 好了。

有一位秘書出身的名女人,接受八卦雜誌的訪問,談及自己的御夫之道。她說最重要的,是包攬老公(生意人)的大小事務,從每日的行事曆、開會文件、銀行單據到衣服鞋襪通通都要管,實行全面操控,令他無法自行料理生活,沒有你就不能過日子。能夠做到這一點,你的男人已經變成廢柴,不怕他會被小三搶走。

信奉這一套的女人相信,做女人就應該以男人為重心。舊式中文的說法,是「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所謂「三從」是也。她們認為,能否留住男人,決定女人的一生成敗。而男人,是用來照顧和遷就的,即是不管他犯了天大的錯,都應該包容,然後不停地為男人善後,以及喝令好事之徒收聲。做女人,就應該專心經營家庭,替男人建立一個避風港。因為相夫教子,是女人的天職。她們相信,女人的價值,是建立在愛情和婚姻上的,而家庭,才是女人的事業。

孝莊皇后

中國人社會,這種女人很多。結果她們如願以償,培養出一大堆廢柴,直接影響到國運。古代宮廷,太子如果長於深宮婦人之手,缺少鍛練,通常會變成昏君。康熙皇帝(1654-1722)是例外,他是由祖母孝莊皇后(1613-1688)帶大的。孝莊皇后是一個很有智慧的蒙古女人,是傑出的政治家,不但沒有把孫兒寵壞,而且把他培養成一代英主,是大清的功臣。她的故事,曾經多次被改編成電視劇。陳道明演康熙的國產電視劇中,斯琴高娃演孝莊皇后,她是真正的蒙古女人。

大清的後宮,是蒙古女人的天下,不是沒有原因的。除了因為兩族是政治盟友之外,也是因為蒙古女人的優點 ―― 馬上得天下的少數民族,明白男孩應該多鍛鍊。所以蒙古女人培養出來的,是成吉思汗和康熙皇帝。至於漢人母親調教出來的,是沉迷酒色的裙腳仔唐英年、貪小便宜的醒目仔曾蔭權、囉囉唆唆的雜貨店老闆董建華。中國歷史上的明君,沒有多少個純正漢人,便是這個原因。

一代好媳婦

老一輩說得好,一代好媳婦,三代好兒孫。只可惜,跟很多人生大道理一樣,知易行難。漢人家庭,被儒家思想毒害太深,只顧傳宗接代,對兒孫卻重量而不重質。女人面對沉重的封建壓力,唯恐生不出兒子,生了兒子又過度縱容和保護。到兒子長大之後,就把他當老公般霸佔,令家宅不寧。慈母多敗兒,結果中國女人培養出一大堆既沒有肩膊也沒有腰骨的廢柴,也令到這個國家數千年來缺乏稱職的領導人,老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這是女人的自作孽,也是中國人的共孽。

換個角度看,中國男人的整體質素低落,廢柴的比例比其他民族高,也令到下一代的中國女人擇偶困難。不少女人於是選擇嫁外國人,然後飄洋過海。因為遠離家鄉,不受封建思想的壓迫,不怕三姑六婆的議論,才有足夠的空間,去學習使用另一種方式,跟異性相處以及養育孩子。另一個好處,是順便移民,遠離魔鬼國度。結果是:上一代女人作的孽,由下一代的女人來承受。女人之間的鬥爭,透過男人進行,惡性循環,永無休止。這是中國女人的無間地獄,阿彌陀佛。

插圖:東週刊封面(423 期)

相關的文章:

衍生需求
2011 年 9 月 19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com/2011/09/blog-post_9573.html
節錄:(主流傳媒)長年累月替女人洗腦,讓她們為結婚生子而活。與此同時,繼續抹黑和打壓那些特立獨行,拒絕按照時間表和方程式做人的大膽女子。這是主流傳媒的生存之道,因為挑動女人的神經,製造恐慌,方可自保。

事業集團
2011 年 2 月 1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com/2011/02/blog-post.html
節錄:中國人的家庭,本質上是一盤生意,是一個多功能的事業集團。男人的長輩和正室明白他的處境,只要男人繼續執行首要任務(保證事業集團的生存),他們通常會隻眼開隻眼閉,默許或者容忍他的做法。

私人狩獵場
2011 年 1 月 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com/2011/01/blog-post.html
節錄:女孩子尤其容易受到中國式父權社會的陳舊觀念以及為商業利益服務的主流傳媒所影響,認為婚姻和家庭才是女人的歸宿,她必須跟據時間表和方程式做人,否則會成為箭靶。如果再加上貪錢港媽的推波助瀾,女孩子所承受的壓力實在不輕。為了達標,有些女孩子會選擇發展辦公室戀情,務求盡快把自己嫁出去。

新娘房 (一)
2010 年 3 月 7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com/2010/03/blog-post.html
節錄:中國式父權社會,向來鼓勵女人沉迷愛情、執著婚姻,以男人為生命的重心。中國歷史上,任何獨立自主、拒絕從俗的揚眉女子,都會遭人議論。因此,意志稍為薄弱的女孩子,都不敢冒大不諱,害怕一旦偏離主流,不跟方程式和時間表做人,就會被群眾聲討、批鬥和圍剿(今日的做法是跟蹤偷拍和人肉搜尋)。

賢內助 (三)
2010 年 2 月 27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com/2010/02/blog-post_27.html
節錄:有錢有權的中國男人,一般都不願意跟老婆分享。但是凡事總有例外,有時男人會主動把資產轉到老婆的名下,動機是避債。從老婆的角度看,她不過是扮演賢內助的角色,協助老公之餘,也保障了自己以及孩子的利益。

目連救母 (一)
2009 年 9 月 2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com/2009/09/blog-post.html
節錄:這個故事用迂迴曲折的方式,表達了中國母親對兒子的霸佔式的愛,以及隱藏的慾望。讀懂了「目連救母」的故事,你自然會明白,為何華人社會中,婆媳糾紛特別普遍以及嚴重。

排擠效應
2008 年 9 月 2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com/2008/09/blog-post_21.html
節錄:沒有獲得丈夫支持的女人,將全部寄託放在孩子身上。婚姻越是不美滿,越要管教子女。(結果造成)惡性循環,(母親將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過份緊張的親子關係,反而製造出很多兒童心理的新問題。

不出閨門
2007 年 8 月 12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com/2007/08/blog-post_12.html
節錄:眼前的一切,她們視若無睹,因為這群女人的視野,從來不出閨門。她們活在一個封閉的世界。男人、兒女和少數直系親屬以外,對其他事情漠不關心。

參考資料/延伸閱讀:

百度百科:孝莊皇后(1613-1688)
http://baike.baidu.com/view/249484.htm

點解女人唔願離開賤男人?
(為甚麼女人不願意離開賤男人)
Cosmo (March 2012)
http://www.cosmopolitan.com.hk/love-sex/you-him/reasons-not-leaving-bad-guys
節錄:外國有調查發現,女人唔肯離開賤男嘅五大常見原因,無一跟真愛有關。

題目:活出自己
作者:蔣芸
蘋果日報 2012 年 3 月 19 日
節錄:百忍成金的女人,只要一天還是掛上丈夫的姓氏,什麼都不成問題,總有一天,那淘空了身子的男人會中風、會痴呆、會失憶,或者會 ── 去見上帝、見撒旦,上天堂或下地獄,之後,她還是她,是某男人的太太。大部份既得利益的女子都採取這種方式,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反正同病相憐的阿太們多的是,結伴光顧美容院,結伴 Shopping,結伴旅遊,結伴跳舞、做瑜珈,結伴去整容修身,日子如恆,彼此心照。

題目:唐太郭妤淺
作者:高慧然
蘋果日報 2012 年 3 月 11 日
節錄:現在我們知道為甚麼每一次唐英年都把太太推到幕前了,因為她比他有觀眾緣。她用她的眼淚和一往情深打動男人,征服女人。男人們都渴望擁有這樣一個老婆,丈夫的私生子女和丈夫塞給她的死貓一律照啃如儀。若早生幾個朝代,我不懷疑她會披甲上陣替丈夫出征。女人們跟她相比,則頗有成就感,覺得自己比她活得更獨立自主更符合個人意志。只是,唐太不太像一個妻子,她更像一個慈母,縱容着她不大肯長大的丈夫。

18/04/2012

在數位時代裡,每天你應該練習清空的 5 件事

在數位時代裡,每天你應該練習清空的 5 件事:
a clean style-01
網路如此便利、社群如此發達,在數位化如此高度發展的今日,最讓大家感到煩惱的問題是什麼?堆積如山的信件?處理不完的任務?爆炸般湧現的資訊?有些問題是自古以來皆如是,有些問題則確實是數位時代所帶來的副作用。怎麼感覺高科技沒有帶給我們便利,反而帶來更多麻煩?
我想這樣的情景,可能是很多人在面對數位工具時最常煩惱的疑惑,數位工具真的能夠帶來效率嗎?
當然可以,只要你常看電腦玩物(:p)。
或者,只要你學會下面五個基本的「清空」動作,這五個基本動作幫你「清空數位時代的雜質,就好像每天早晨的深呼吸,每天傍晚的慢跑,拋棄一些負擔,帶來煥然一新的數位活力。



1.清空排程

Remember the Milk」、「Google工作表」或是各式各樣的待辦事項工具多如過江之鯽,問題是To-Do List愈排愈長,延遲事情愈來愈多,最後索性只好放棄這份「理想化」清單?工具再好也無法幫人完成事情,這時候該怎麼辦?
我無法在這樣一個簡短的段落去解答GTD的各種問題,這裡面牽涉到制定計畫、排定事項中的很多哲學與方法。
不過我覺得有一件簡單的事情首先應該練習去做,而且做起來很簡單,但是做了會有正面的效果,那就是:「清空你的逾期清單」。
a clean style-02
以「Remember the milk」為例,每天,我都會清空我的「逾期」清單,把已經逾期的工作排入未來的日程
這是製造明天會更好的假象嗎?即使如此,我覺得對你的工作也會有正面助益,因為逾期清單一大串時是更加可怕的壓力,而且這表示你根本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完成任務。
但是如果你能放心的去「清空逾期清單」,那麼首先你勇敢的面對了自己的拖延、挫折,你知道自己完成不了,並且你繼續掌控那這些事情要改到什麼時間完成,重新再來,沒有什麼丟臉的。
有時候最傻的是,逾期了,你卻假裝會出現什麼奇蹟來完成他們。


2.清空新聞

網路上有太多接收新聞的工具、管道,每天的資訊量無比的大,然而,資訊量大不是問題,最大的問題是,你居然還想全部看完它們?
要不你就應該利用一些很棒的過濾工具,例如「Zite」;或是你應該善用手動管理的最強新聞訂閱服務:「Google Reader」。
但是你一定要有一個認知:「不要把Google Reader看完」。
a clean style-03
其實問題和清空逾期排程一樣,很多使用Google Reader的朋友,似乎認為自己有義務把訂閱的內容都看完?如果今天沒辦法、沒時間看完,就會把剩下的累積到下次再看。
當你開始上述這個動作,那麼,你就永遠看不完Google Reader。
重點永遠是,你看了多少,吸收了多少,這就夠了。至於損失多少沒看,那一點都不重要,因為你所不知道的損失永遠比你所知道的損失要大得多!
沒什麼好留戀的,我每天固定時間花在Google Reader上,看多少、算多少,時間到了,我就要去做更重要的事情了,這時候一個按鍵,一定「清空所有未讀的新聞」。


3.清空信箱

這是前兩天才聊過的話題(參考:每天清空 Gmail 收件匣的 10個 待辦郵件清單處理法),每天下班前我一定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清空我的Gmail收件匣。
不是刪除所有還沒看的郵件,而是快速把重點郵件瀏覽過,給它們需要的回覆或等待處理排程,然後讓收件匣是空著的
空著的收件匣,讓明天可以繼續接收重要的郵件(當然,我這裡說的是Gmail真的幫你過濾出來的重點郵件),讓接下來的重要待辦事項更清楚,也讓你不會害怕打開收件匣時可能看到的東西:永遠堆積如山的信件。
a clean style-04


4.清空桌面

這裡說的桌面,當然不是實體的桌面,而是電腦螢幕上那個作業系統桌面。
每天的工作中,我可能把一些臨時使用的檔案、文件丟在桌面上,所以我會在一天的結尾做一個「清空桌面」的動作
有些還需等待處理確認的檔案可能利用「Fences」在桌面上暫時歸類,給它們一個處理進度的排程。
但是,大多數的檔案我都會歸檔到「Dropbox」,盡量讓全部工作需要的檔案都集中在Dropbox裡管理,方便隨時同步到其他電腦、其他手機上,
a clean style-05


5.清空腦袋

這裡說的腦袋,當然是指真正在你脖子上的那顆腦袋。
資訊愈多、任務愈多,腦袋裡就要承擔愈多的內容,這是數位時代不可避免的問題,但其實這些知識與內容你都可以「移出自己的腦袋」。
當然,就是利用我常常推薦的「Evernote」,在之前寫過的「善用 Evernote 數位筆記術 的10個必備觀念」一文中,我推薦大家要把所有內容存入Evernote,也就是要你:
每天把內容從腦袋移到Evernote中。
a clean style-06
其實,前面提到的待辦事項清單、行事曆,或是Evernote,這些數位工具的用途就是幫助我們「清空腦袋」。
把你需要記住的,把你靈機一動的,把臨時獲取的,各式各樣的資訊都儲存到某個適合的數位工具裡,清空自己的腦袋。
起碼讓你自己在睡覺前覺得腦袋是可以放空的,你不可以忘記的東西都已經儲存在不會把你忘記的工具裡,這才是最終極的清空。

你到底站在哪一边?

你到底站在哪一边?:
这算是一篇写给各位小学生家长,以及打算做家长的同学们的文章。这也是一个身在教育行业的人的吐槽,未必有用,仅供参考。
写这篇吐槽文的念头缘起与推特上的几次对话,几位同学都在抱怨现在的小孩太累:小学生上学要用拉杆箱,书包重到背不动;二年级学生作业写到十点多⋯⋯问题当然还有很多很多,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在教育环节中的各方他们毫无疑问是最弱势者——他们毫无选择权,他们没有经济自主权,他们没有足够武力支持自己,甚至他们都还没有完整的自我意识。
我完全不想再讨论什么教育中的问题了,教育中到处都是问题。既然打算在中国生孩子,以及那些没搞清楚状况就已经把孩子生出来了的“父母”们,有必要自己稍微了解一点教育,搞清楚自己和孩子将面对什么样的现实。
孩子的教育问题80%以上是家庭的是父母的,剩下来20%是学校和教师的。作为父母,必须要搞清楚:当孩子和教师发生冲突时,你站在哪一边?
千万不要相信学校和老师所说的:我们和家长的出发点是一样的,我们都是为了孩子未来好!教师和学生的利益天生是对立的,在目前体制下,教师的利益在于学生的成绩好,而学生的未来、学生的利益,完全和学校成绩没关系嘛——哪怕我退一万步说,孩子的未来也和他小学成绩完全没关系。
对于教师来说,绝对有利益也有动机对孩子简单粗暴。多年的实践证明,在目前的考试制度下,简单粗暴的题海战术和重复劳动,对教师来说是效率最高的——你必须明白,教师面对的是上百个学生,学校要求的平均分、总分、合格率这些毫无人性的数据。所以,作为家长,不要对教师和学校抱有任何幻想,他们会对你的孩子另眼看待,每个孩子因材施教。
家长要清楚,自己把小孩送去学校是为了什么?为了每次考试那点分数?为了去让老师喜欢?为了袖口的“五道杠”?
当你想清楚这一切,明白到学生99%的学习时间都是浪费之后,你就会对成绩啊,老师的告状啊,至少能平静看待——教师打电话时肯定是挑坏事说,把你孩子说的十恶不赦,这样教不好他没责任,教好了你要感恩戴德。动动脑子,一二年级小孩真的有必要写作业吗?其实教师也知道这些都是无聊的事情,同事们在私下里也会吐槽不已。但是事到临头一样威逼利诱、坑蒙哄骗。
不要对教师产生恐惧心理,好像觉得小孩子在他手上,不听他的不行。甚至有些家长傻到,教师开口要东西,也照送不误⋯⋯拜托,你花钱了,你是消费者,学校是服务提供方。你对电信公司这么客气过吗?
教师不敢对你小孩怎么样的,如今在怎么不济,动手绝对是“死罪”。随时还是有很多教师会动手,尤其在小学(到中学,谁打谁就是说不定的事情了)。问题还是在家长身上,孩子回家说被老师打了,居然没有立刻冲去学校,而是骂自己小孩一顿。我想,这孩子前世造了多大罪孽啊,摊上这样的父母。教师对学生,最大的绝招就是叫家长了。只要家长立场坚定,有理有据,站在孩子这边,老师其实是没办法的。就直接说,我觉得小孩一二年级没必要写那些作业,教师完全没办法。
一旦发现孩子在学校有被教师暴力/冷暴力对待,或者接到教师无理要求,立刻留证(拍照、录音),直接找教育局,都不用和校长废话的。要相信,教育局长和校长最怕的就是教育纠纷被捅出去,如果家长够强硬,他们一定毫不犹豫把教师推出来做替死鬼。(我怎么越写越觉得悲哀啊)
对于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目前的教育体制完全是残害。可怜中国的爹妈又没时间自己带,孩子在学校被老师残害,回家被爷爷奶奶残害。所以,父母一定要懂一点简单的教育知识,如果你不能站在自己孩子利益一边的话,拜托当初直接把他射到墙上就好了。
最后,在强调一下,作为家长,千万别把分数当回事儿。教师和学校永远是最紧张分数的,这关系到他们的直接利益,话说,现在已经开始到学校动员监考老师帮学生作弊了——我知道这事儿不新鲜,高考什么的年年有;但这事儿发生在小学可就有点吓人了,不过这已经是常态了。
再说到学校,目前咱们公办教育的体制和美国有点像,校长没办法直接开除教师。导致学校对教师的掌控力很弱,而且公办学校也不是靠生源吃饭(学校学生太少关掉了,教师还是会被安排到其他学校的,饭碗砸不掉),学校和教师肯定不会尊重家长。只要你没抓到教师动手打学生的证据,再怎么投诉也不能拿他怎么样。所以公办学校很多学生很早就被老师放弃了,完全不闻不问。
在没有好学校的前提下,好一点的私立学校会是不错的选择。至少,家长说的话会有人去听,家长能随时找到校长直接沟通。
写的很乱,针对文章前面的问题总结一下:孩子带多少书上学,家长可以做主,觉得没必要带的书就不要带;90%的作业是浪费时间,完全可以不做。不过家长必须和教师做好“沟通”,不要让孩子成为冲突的牺牲品。我的经验是,这个年级的小孩子,非常怕老师,家长一定要做好保护。

Related Posts

Sunday, April 15, 2012

何光沪:贵阳的纪念塔,国人的历史观

    “纪念塔”是贵阳市内一个老地名,现在不但还在使用,而且是几条大道交叉的繁华之地。但是,有点奇怪的是,今天的贵阳人,来往此地一千遍,都没有看见半点“纪念塔”的影子,也根本不知道这个地名的来历,竟然从来没有想到要打听打听:塔在哪儿?纪念谁?
    现在为数不多的80岁以上的“老贵阳”却都知道,这个地名的诞生,是同中华民族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连在一起的——这个路口,确实曾经耸立着一座纪念塔,一座应该永远屹立的纪念塔!
    那就是“国民革命军102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抗日战争全面展开。贵州的黔军第二师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102师”,立即参加了“8·13淞沪会战”,后又 参加惨烈的“徐州会战”、“南昌会战”以及三次“长沙会战”,前后战死沙场的官兵,竟达两万之众!受到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追抚表彰的烈士,就有团长陈蕴瑜、 营长曹文杰、兵站长柏宪章等人。
    1941年,在第二次长沙会战胜利后,师长柏辉章在湘北湘阴,为历次战役阵亡官兵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贵阳各界人士和阵亡将士亲属为了告 慰烈士英灵,纷纷要求在省会贵阳建立一座纪念塔。经102师报请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批准,一座刻有102师作战事迹和烈士姓名的“纪念塔”,1941年底在 贵阳市大南门外新华路尽头动工兴建,1942年4月落成。
    1952年,这座怀念贵州抗战烈士的纪念塔,在路面拓宽工程中被拆除,至今没有复建——尽管每一个贵阳人都熟悉了这个地名!
    最近,我回到家乡贵阳,向一些人问起:既然全国各地都已复建不少旧时代的建筑,其中许多远没有贵阳纪念塔般的真正历史价值;既然全国有不 少出版物,从历史书到电视剧,已经开始恢复被掩盖了几十年的国民党军队抗日真相,为什么贵阳市不能复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纪念塔”呢?我得到的回答 是:102师师长是一个被共产党镇压的敌人、一个“反共分子”,所以,政府不能复建这座纪念塔!
    我不禁愕然:“敌人”?一个人?那么,二万人呢?党派?那么,民族呢?政府?那么,历史呢?这里有连串的混乱,巨大的混乱!我不禁想起,前几天一位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对我说:国人的历史观,需要彻底反思!
    在此,我且说几件这几年的国外见闻,看看能否引起一点反思:
    其一,2003年,我在芬兰开会时,曾参观首都赫尔辛基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广场。那广场被当地百姓戏称为“福音对律法、智慧对愚蠢”,因为 它的四边分别是大教堂、大法院、赫尔辛基大学、芬兰政府大厦,可见它的地位,堪比天安门广场在中国的地位。广场上只有一座十分显眼的铜像:高高的基座上, 站着一位威风凛凛的统帅。我趋前拼读基座上的铭文,发现是那位强占了大片中国领土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遂忍不住问芬兰主人:你们为什么要保留你们的敌 人的塑像呢?沙皇不是征服又统治了你们的祖国吗?
    令我惊愕的是主人的惊愕——他们不明白我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因为他们认为,“敌人”也是历史的一部分,是不该抹煞的!
    芬兰人“不爱国”吗?非也!你去看看他们引为自豪的西贝柳斯(我也去看了他那不在市中心的塑像,真是令人难忘),你去听听他的《芬兰颂》(其中的爱国激情之感人,令我明知家里有那张CD,还要在芬兰买一张)!
    赫尔辛基市内还有一座塑像,同样对中国人富有教益:在游人如织的中央公园大门口,耸立着一位文人的铜像。我问是谁,答曰一位瑞典诗人。我 问为何不立芬兰诗人的像,答曰这位是最好的诗人——因为在瑞典统治芬兰的时代,文学语言不是芬兰语,而是瑞典语,那么,写得最好的,当然是瑞典人了!
    其二,去年,我和妻子到德国汉堡开会。那座城市在“二战”时被英国空军炸得很惨,主人带我们去参观著名的大教堂废墟。废墟的地下室陈列着 一些照片,显示出英军轰炸后汉堡的废墟和市民的凄惨。然而,就在同一个展室中,还陈列着另一些图片,显示的是德国空军轰炸后英国城市考文垂的废墟和市民的 凄惨!最令人感动的是:大教堂门口用两根巨大的铁钉拼成了一个十字架,一根铁钉取自汉堡的大教堂废墟,另一根取自考文垂的大教堂废墟,下边的铭文不是要人 们记住敌人的罪恶、自己的仇恨,而是这样写着:“求上帝饶恕我们大家!”
    这让我想起,2005年我和妻子在英国第二大城伯明翰,参加了民众庆祝战胜德国60周年的活动。活动有自发的音乐、舞蹈、游戏、闲聊,气氛欢乐而平和,尽管有几件作为文物的旧武器放在人来人往的小商店旁边,但整个活动从头到尾嗅不出一星半点反德的气味。
    我想,欧洲各国人民,从几百年间冤冤相报的“世仇”,到今日消除边界统一货币的兄弟,这个巨大的转变,正是源于历史观的转变。
    其三,提起英国,还可以从“对敌人”的历史观说到“对自己”的历史观:
    举世闻名的伦敦西敏寺,几乎堪称英国的天安门,因为国王的登基大典在其中举行,当今的伊丽莎白二世,就是在那里戴上王冠登上宝座的。众所周知,里面还安葬着许许多多历史名人,包括牛顿、狄更斯等等。
    我第一次参观就感到惊讶的是:那个地方“对自己”、“对敌人”一视同仁——不但大门上边一字排开的人物浮雕所纪念的殉道者们,多半出自曾 与“英国国教”相敌对的各个教派(其中甚至有一位中国苗族农民),而且大门里边一具挨一具带死者浮雕的棺椁里的国王和政治家,也有不少曾经互为死敌者(例 如玛丽女王和伊丽莎白一世)——要知道,这些浮雕棺椁多半是在死者逝去不久,政治敌对并没有完全消失的时候安放的。
    在同样举世闻名的伦敦蜡像馆,中国游客都知道,展现了英国历史闪亮的一面: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从伊丽莎白一世到威灵顿公爵,从莎士比 亚到戴安娜公主,还有众多的球星歌星影星,闪闪发光。但是,我想,中国游客都应该多走几步,走到这同一座蜡像馆的地下室去,那里展现的,全都是英国历史阴 暗的一面:野蛮残酷、罪犯恶人——从英军烧死法国女英雄贞德的逼真情景,到英国城市昏暗街道边的褴褛乞丐;从一些冤案和血腥的案件,到一些酷刑和黑暗的监 狱……他们对本国本族罪恶的这种态度,从以下两件事也可见一斑:在北方名城爱丁堡的导游图上,我看到标有一个黑死病人聚集点,问主人为什么那地方值得一 游,答案是,当年人们害怕传染,竟然让那上百人被水火吞没而不救援!还有一次在老百姓卖旧货时,我看到一本五颜六色、图画生动的儿童读物,买回来一看,内 容全是揭露他们自己国家的罪过,标题就叫A Bloody History of Britain(《血腥的英国史》),那可是他们自家孩子的历史课外读物啊!
    其四,承认罪过是避免罪过的前提,个人是如此,民族或国家也是如此。
    去年9月,我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开会,偶见地图上有一处American ·Japanese Memorial(美国-日本纪念公园),就在最大的交通枢纽(联邦火车站)广场前边不远。跑去一看,是站前大道旁一些纪念碑似的花岗岩,刻了许多铭文。 有一连串巨石,每块刻的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落的名字,还有一块刻着纪念的事由: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海空军损失惨重;美国本土离珍珠港 最近的西海岸居住着大量日本人,当局恐其通敌,遂将他们迁移到中部那些村落去,并划定了很大一片不得离开的活动区域。铭文写道:“尽管当时规定他们可以带 走任何东西,但是,他们无法带走田地和经营的事业。”很多人并不知道这段历史,但在1980年代有人提出,当时这样对待日本人不公平。于是,美国国会通过 了一项法案,举一反三,名曰“公平对待所有民族法案”。里根总统在签署法案时说的一句话,用最大的字体刻在好几块巨石上:“我们承认我们作为一个国家犯了 罪过。我们在此宣告,要在此法律之下,致力于公平对待所有民族。”
    其五,既不抹煞历史,又不缺乏自责的又一个例证,是去年7月在汉堡看到的另一处城市景观。我在汉堡大学斜对面看见一座浮雕:一队德国士兵 雄纠纠气昂昂地扛枪行进,上面刻着一行大字:“我们可以死,德国不能死!”我问德国主人说:“这很像纳粹党的口号,为什么没有被拆除呢?”主人说:“别 急,再走几步看看!”我走了几步,果然,浮雕旁边有另一组现代雕塑:一个巨大的纳粹党党徽从高处掉下,砸在几个人体身上,坚硬的钢铁扎进人的肉体,那几个 人的痛苦扭曲和绝望挣扎令人震撼!主人解释说:二战结束时,有一派人主张拆除纳粹浮雕,更多的人主张保留纳粹时代的历史真相,同时向后代说明纳粹主义(国 家社会主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于是就有了这新旧雕塑的并存。
    讲了这几件亲身见闻,我最后想讲一件最近读到的同“纪念塔”有关的事情,而且这涉及本文开头提到的日本。我相信这对我们反思“国人的历史观”,也会有所启发。
    19世纪中叶,中国国门被西方炮舰逐步打开的时期,日本也经历了同样的事情。美国要求闭关锁国的日本政府答复,对遇到海难的美国船员给予 帮助(而非杀害),同需要买煤的美国商船进行买卖(进而通商)。日本政府不理不睬,美国遂以武力威胁,派遣炮舰,由佩里将军率领,到日本登陆,强迫日本政 府签订了门户开放条约。
    不必说,中国国民对本国的类似经历,从来只有一种理解,所以,必然对日本的下述做法感到惊奇:他们在美军登陆之处修建了一座纪念公园,命 名“佩里公园”!在里面为佩里修建了一座纪念塔,由首相为其基座题词!还每年在公园举行纪念仪式,称为“开国祭”!一句话,当我们把类似的经历仅仅视为耻 辱之时,他们却把门户开放视为大好事,视为日本走向现代社会的开端,并为此建立“纪念塔”。
    几十年后的甲午之战,日本以较弱的海军打败清军,其中原因,难道没有这种不同的心态、不同的历史观?
    国人的历史观,确实需要彻底的反思,尤其在这个新的时代。

Saturday, April 14, 2012

虎贲独立师

虎贲独立师:
虎贲独立师 - 康无为 - 康无为博客
                                                                                                          后   记

                                                                                                            (一)

       在贵州说起抗战,大家马上会想起“二·四”轰炸,会想起“黔南事变”,似乎抗战八年,贵州能挨上边的就这两件事!所以,写作一本有关贵州抗战的书一直是我的心愿。
       其实,在这方面的准备工作,我还是做得较早,以前和老兵交往时,就已记录下与他们的谈话,并颇有心计的收集了不少文史资料和老兵的手稿。但是,时移世易,迟迟未能动笔。
       前年,辽宁作家张庆冬写了本《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四军抗战军史》,约我代为作序,交稿后,张先生说,贵州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可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本你们贵州人自己写的抗战书!我说,未必吧!齐赤军、梁茂林就写有《贵州草鞋兵》。他说,齐赤军是山东人,梁茂林山西人,他们虽在贵阳工作,严格意义还不是你们贵州人自己写的抗战书。
       有了巨大的鞭策,我只能先放下其它写作计划,开始把工作重心转移到这方面来。
       可能是天遂人愿,正在我着手整理资料的时候,原第102师师长柏辉章的嫡孙女柏梅在网上读到了我的文章,并和我取得联系。她听说我的想法,马上给予很大的支持,从家里为我找来了很多有用的资料。随后又接触了不少原第102师军官的遗属,通过采访,既获得了许多珍闻,还从他们手上得到了些弥足珍贵的手稿资料,这为丰富本书内容增色不少。
       在采访过程中,我经历了各种感人场面,在贵州湄潭,我采访第102师烈士柏宪章的女儿柏义方和女婿何其荣时,两位老人已90高龄,听说我的来意,老夫妻竟双双对着我深深地行了三鞠躬,至此,我竟一时语塞,泪水差点溢出.老人此举概涵了多大的期望啊!
       在平坝,柏辉章将军的嫡孙女柏梅、杜肇华将军的外孙女罗勤与梁茂林老师和我一起,去祭奠了陈蕴瑜将军,两人抱头大哭,他们哭陈蕴瑜将军为国宣劳,捐躯沙场;也哭自己的祖辈为抗战而出生入死,可是他们没死于外敌,却死于自己的同胞,给人以撕心裂肺的震撼。
       在采访102师老兵葛世才时,柏梅见其贫困潦倒生活无助,竟一时哽咽无语,当场就拿出了一千元钱;在采访102师老兵苏仕忠时,见老人贫困交加,蜗居危房,罗勤情不自禁下跪抱住老人失声痛哭,自责来晚了对不起与外祖父一起出生入死的袍泽,志愿者们马上将捐的两千元慰问金送给老人,且准备形成长效机制援助。
       因为有了第一手资料,写作起来自然驾轻就熟,也因为素材本身很感人,才使我非常投入去写作,用心、用情去写,以致自己也常泪流满面,昔日这些军人奋战沙场,何曾有过个人的私利,他们舍生忘死不就是为了这个国家民族。当写到在战场上举行婚礼的陈伟光将军夫妇,由于战事不断,他们未能度一天蜜月,夫妻相邀,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抗日,待把倭寇消灭后,再过幸福甜蜜的日子......但想起他们后来的遭遇,竟也不由失声痛哭,男儿有泪不轻弹,但写到这里内心却难以抑制……

                                                                                                    (二)

        写纪实作品的确很难,因为要有广泛的资料支持,不然会失之于张冠李戴的胡编乱造。在我阅读很多当事者的遗稿中,发现了以下问题:
      (一)、由于写作者年事已高,记忆模糊,以致时间、地点、部队番号错位,人物有时也张冠李戴。如:如台湾出版的一本《八年抗战之经过》,作者为何应钦,在第一次长沙会战的叙述中,将关麟征十五集团军总司令身份,写成37军军长(见该书209页)。除此而外,书中错误之处实在太多,如淞沪战役无张发奎之名;武汉长江南岸作战,仅用一两百个字叙述,只说我军截击等语。又如:第102师的亲历者刘铁轮,把武汉会战的南浔之战和南昌会战混为一谈,把第29军军长陈安宝提前一年牺牲等等。
      (二)、由于写作者身处特殊年代,无法正确表达,很多《回忆录》形同交待材料,描写模糊、避重就轻,没有主题。
       (三)、由于写作者因职别不同,虽亲身经历,但却对战场的认识有较大的差异。
       (四)、档案资料虽出自权威也未必可靠,如:在众多档案里,柏辉章的介绍错漏百出,柏辉章出生于1897年(丁酉九月初五),1917年就读于贵州讲武学校,但诸多档案资料均说成1901年生,贵州讲武堂毕业,贵州讲武堂创办于1912年,而贵州讲武学校创办于1916年。由此可见引用资料要慎之又慎,不然难免以讹传讹。所以,我对所谓资料,原则上采取只参考不轻易引用的态度。
阅读和甄别材料是一件很辛苦的事,要从各种信息中梳理出故事来,还要排比出顺序,这需要多方面知识的支持。我知道要写好第102师,原有的知识已不够用,因而要阅读很多的相关书籍,以充实自身的修养,这样一来占用了很多时间,以致常常熬更守夜。
       有了新的知识补充,对原有的写作框架就有了新的审视,有时有的章节就不得不反复修改,以致前后花了不少时间。等到书稿完成,交与朋友审读又收到了不少意见,对于大多数有益的意见已作采纳,部分意见也已和朋友作了些有益探讨,最终决定了取舍。
       第102师是抗战中的一支劲旅,他们冲锋打头阵,撤退打后卫,为抗战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由于其不断从属,在战场临时找“婆婆”,以致有过无功,为人作嫁,很多大型书籍鲜有记录。所以写作本书,除了依赖于有限的资料,还要作大量的采访,以弥补资料的不足。
在采访中,由于许多老兵家属内心尚存顾忌,所以常三缄其口不愿提及;有的虽态度热情,但由于长辈过去常受冲击,许多故事已随老人而去,就连照片也没留下一张!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采访中总会遇到一些有心人,他们热情执着,不仅倾其所有把知道的情况口述或书面提供给我,还对其他知情者牵线搭桥,使我感动不已!
       特别要提及的是罗勤女士,她在百忙之中,代我出入图书馆、档案馆收集资料;代我到边远地区采访知情人,并以最快速度电传给我,虽然我们各居一省,但沟通之及时,体现了“网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现代的便捷和友情。
去年11上旬接到遵义文史专家苏涟的来电,说找到了第102师老兵葛世才,我兴奋之余即电告柏梅说葛世才找到了,柏梅听后竟一时无语凝噎,最后只说了句话,“小康,我们抓紧!”我当然明白这“抓紧”的意义,二话没说,我们当即安排了各自的日程。11日晚,我们先后由广州飞抵贵阳,12日早赶到遵义。
       葛老已86岁高龄,1924年生于贵州遵义,16岁从军入柏辉章102师,到了湘北新墙河前线,柏辉章怜惜其年龄太小,把他留在师部作勤务兵。所以我很珍惜这次采访机会,特地安排了三天时间早晚采访。
      葛老思维清晰,口齿清楚,对过往之事还能记忆犹新,但他却极少谈自己,认为自己是个小兵,没有多少成绩可言,但由于曾效力师部多年,他对老长官的事迹却能如数家珍,所以我一说起柏辉章,老人马上兴奋起来,左一个大英雄、右一个大英雄的称赞。葛老可能是102师最后的老兵,也可能是该师的最后见证人。老人对柏辉章的称赞不是泛泛而谈的口水话,话匣一开竟还是有理有据,他说出的事例还多有事实佐证。他讲到柏辉章是怎样亲自带着一支小队伍,到麻布大山前沿侦查遇险;说到柏辉章在童溪街遭遇强敌,又是怎样处变不惊;还说到102师援港,刚到韶关又回援长沙,参加第三次长沙会战等。抗战结束后,柏辉章喜其机警把他留在身边,以后成了柏家专司买菜的管家,因而葛老的回忆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次采访对充实本书内容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遵义回来,采访手稿尚未整理完成,又接到贵阳顾老师的电话,他说在仁怀芝麻镇又寻访到102师老兵舒仕忠,舒老现已94岁高龄,淞沪会战时为特务连战士,后因负伤离开102师转入121师继续参加抗战。听到此消息,我是恨不得又马上飞回贵州,但贵州冻雨交通中断,心中纠结难以名状,我明白我此时在跟时间赛跑,能从老人口中哪怕能了解一点当时的战场情况,对本书的充实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于是,新年过完立即再飞贵州,在遵义志愿者何飞的帮助下,顺利拜望了舒老。话匣一开,舒老就说我们是打鬼子的嘛,他用手比八字说:我参加八年抗战,却受九年管制。舒老的话语让人不胜欷嘘,老人的遭遇又何尝不是国内大多数国军老兵的真实写照。
       舒老在第102师时间足有三年,但随师抗战就只有淞沪会战,后来因部队打散加入了同属贵州部队的第121师,负伤出院后再入远征军,一路走完了抗战八年。老人还记得当年的长官是柏辉章、杜肇华,还记得当年出征时所唱的军歌,还记得江阴、虹桥、苏州河、跑马场,还记得一些战斗细节,遗憾时间久远记忆模糊,再加上老人身体欠佳,故时序有些颠倒.老人叙述时有些激动,回忆让他仿佛回到当年,他用沧桑的嗓子给我们唱着一首首军歌......说道惨烈的战斗场面时,老人难过得几乎听不清他的话语.但有事实,有佐证,梳理起来并不困难。
       既然,本书立足于纪实,当然就不可能去想象发挥,资料不仅要求要言而有据,还须有大量的事实佐证,所以进图书馆、档案馆就成了常有之事,这样一来基础工作做的较多,反而写作时就轻松不少。
        毕竟,写作一个宏大的历史场面,需要强有力的知识后盾,我也常感才疏学浅,力有不逮,故而常生退意,但既已开头就应善始善终,看到贵州那些援助老兵自愿者,他们不图名利,用他们所有的业余时间去寻找、发现并资助老兵,出钱又出力,其精神令人感佩!个个高效而诚恳的在做工作,令我受到莫大鞭策。想想那些曾经浴血沙场的将士,为了保卫国家,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我就花上一点时间去记录他们的历史功勋,实在也是天经地义的义务。如果我们天天高唱《国歌》,而不知道是谁在为我们筑起血肉长城,那才真是历史的悲哀了!

                                                                                              (三)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本书总算脱稿,在出版前又怕错漏百出而以讹传讹,于是打出小样征询各方专家意见,在得到充分肯定后,才敢交给出版机构审定。
       完成初稿,笔者首先想到的是中国人民大学何光沪教授。因为在此之前看过何教授一篇《贵阳的纪念塔,国人的历史观》的文章,何教授以大历史、大视野、大境界写出了贵州人久抑的心声,也给国人以震撼的反思。
      何教授为贵州人,49年以后,家就住在贵阳“纪念塔”附近。虽然后来这里有名无塔,但“纪念塔”三字的地名和公交车站名已深深印入他的脑海中,只是缘于当时的特殊环境不可究源罢了!当他真正得悉此塔是纪念国军第一零二师抗日阵亡将士的纪念塔时,他被抗日英雄的英勇悲壮深深感动和震撼!这也就有了他2010.10月发表的《贵阳纪念塔,国人的历史观》之文。今年上半年,何教授又看到了笔者发过去的《虎贲独立师——国军第一零二师抗战纪实》的主要章节,欣然应邀作序。那段时间他工作很忙,出国讲学,带博士生论文答辩等等,他怕因此耽误出书,于是荐请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雷颐教授代作序,雷教授也欣然应允,但是雷教授觉得他的老师曾景忠教授是专门研究抗战史的著名专家更适合,故再荐曾景忠教授。
       曾景忠教授原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高级编审、《抗战研究》前主编,是中国最早从事国军抗战研究的专家。他治学严谨,一丝不苟,要求“言必有据、论有所出”,所以在百忙之中对本书稿进行了严格的把关,并帮助联系台湾政治大学洪秀菊教授,请其协助查找有关第一零二师的史料,洪教授欣然隔海相助,她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与欧亚君小姐从(台)国防部参谋本部史政局复印了《柏辉章简历》、《第8军军史》等弥足珍贵的史料(“国防部参谋本部人事参谋次长室” 欧雅君提供),使本书得以纠讹补漏增色不少。
       在此之前,我也曾致电邮(台)国家图书馆:“恳请协查国军第一百零二师(师长柏辉章、陈伟光)抗战期间的一些史料和图片,以利《第一百零二师抗战史》的写作。”不久即收到方美芬小姐的回邮,得到了详细的答复:“关于国军第102师师长柏辉章与陈伟光的资料,台湾方面并没有人特别研究,目前只在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的《抗日战史》南昌会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中零星记录当时的作战情形。由于该套丛书是史料性质,并没有图片,只有战事图,因此无法提供进一步的讯息,该套丛书约101册,不知您就近的图书馆是否有收藏?无法提供您详细的资料,敬请见谅!”虽然(台)国家图书馆最终没有提供到实质性的资料,但她们的敬业精神和办事作风令人感佩!也算是对我一个最大的心理支持。
       书稿经过自查自纠,反复调整,总算完成。在准备交出版社付梓出版时,又得到朋友和单位的大力支持,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人文学院院长、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教授写来书序;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前《凤凰周刊》主编、远征军抗战研究史专家邓康延,《长沙会战》编委 梁小进,深州作协副主席陈秉安,搜狐高级编辑陈军吉写来推荐语。所以本书的完成,实是大家共同帮助的结果,在此要特别感谢。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反抗侵略争取独立的一部史诗;是超越意识形态的民族卫国战争。这场战争的胜利,是三百五十万中华儿女用生命换来的结果。缅怀先烈,铭记功勋,是炎黄子孙共同的职责。
      我与各位教授,以及各地的专家,本来素不相识,但抗战历史让我们走在了一起。抗战期间,国军官兵奋勇作战和英勇牺牲的精神是可歌可泣的,客观的评价国军的抗战功绩,不仅会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也将为后世子孙团结奋斗提供更好的精神力量!
作为一个治史者,要有一颗“爱之不溢其美,憎之不增其恶”的平常心,这样才能摆脱意识形态的干扰,去再现一部公正的历史。然而,由于笔者才疏学浅,对这样一个宏大的历史画卷的把握可能功力不够,因而挂一漏万在所难免,还望读者不吝赐教!
                                                                                                                            2011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纪念日)定稿于中山

Friday, April 13, 2012

“开放”的定义

“开放”的定义:
The definition of open: “mkdir android ; cd android ; repo init -u git://android.git.kernel.org/platform/manifest.git ; repo sync ; make”
这是 Android 项目创始人和主管安迪·鲁宾对“开放”的定义。这条推文和“iPhone–You are holding it wrong, always.” 一起被写在 CyanogenMod 的默认桌面提醒里,作为对某个特定竞争对手的嘲笑。
这样充满极客味道(和漏洞,比如说,其实真就这几个步骤的话 make 出来了放到设备上也不能用)的定义,对于普通人来说几乎是没有意义的——能随便拿源码编译又怎么样?
不就是能多刷几个 ROM 么……

今天下午有同事问我类似的问题,我用 Instagram 的两个应用场景作为回答。

场景一

如果你在路上看到一个适合发到 Instagram 的场景,你会怎么做?
  • iPhone 用户,做法一:解锁手机 –> 启动 Instagram –> 拍照/上滤镜 –> 上传/同步
  • iPhone 用户,做法二:解锁到系统相机 –> 拍照 –> 退到主界面 –> 启动 Instagram –> 选择照片 –> 上滤镜 –> 上传/同步
  • Android 用户:直接解锁到相机 –> 拍照 –> 传递给 Instagram –> 上滤镜 –> 上传/同步
看出问题来了么?如果你是一个使用默认设置的 iPhone 用户,在第一种情况下你的照片就被 Instagram 独占了。
在第二种情况下,照片终于没有被 Instagram 独占了,而且每做一个动作都要退回一次主界面真的很“简单”很“人性化”哦 :-)
如果你是 Android 用户,传递给 Instagram 发出去了之后,这张照片以后还可以传递给推特,传递给新浪微博,传递给 Evernote,传递给人人网…… 精彩的瞬间不应该只能分享一次。
Blog 1
当年 iPhone 3G 有了 App Store 的加持,于是 Apple 做了这么一个广告文案:Solving life’s delimma, one app at a time.
看上去很美?再仔细读一读,有什么地方不太对?

场景二

如果你在上网,然后看到了一个 Instagram 链接,点击一下,会发生什么?
iPhone 用户:用浏览器打开。
看上去很正常?看看在 Android 上会发生什么。我手机上的截图:
Blog 2
看出问题来了?如果我是一个 iPhone 用户——
  • 今天月末,手机流量不够了,但我真的很想立刻看到这张图,能不能用省流量的 Opera mini 浏览器打开?不能。
  • 我在地铁上信号不好,但我真的很想看到这张图,能不能用对网络要求更低的 UC 浏览器打开?不能。
  • 拍这照片的人是我哥们,看完照片直接给他 Like 一下再留个评论呗,能不能直接用 Instagram 打开?不能。
人家老乔说了,我让你 Solving life’s delimma, one app at a time,可没让你选每次用哪个 app 哦~

结语

开放的意思是,在用户需要更多选择的时候给他更多选择。
觉得 Android 就是可以 N 多个 ROM 连着刷的,真的好好用过 Android?

Get RSS of any iTunes Podcast directly

Get RSS of any iTunes Podcast directly:
So according to this it only works if you have iTunes installed.
So here is a much simpler method to acquire iTunes Podcast RSS link directly:
  1. Go to the podcast page, like this
  2. Get its Apple ID, like the above example, 350359306.
  3. Go to this page http://itunes.apple.com/lookup?id=350359306
  4. See the feedUrl ?
    "feedUrl":"http://www.howstuffworks.com/podcasts/stuff-to-blow-your-mind.rss"
    

Sunday, April 8, 2012

别拿自己不当公知

别拿自己不当公知:
别拿自己不当公知 - 南桥 - 南桥的博客
网络时代信息流通便捷,甲地出事,事关社会公平,乙地立刻有人忿忿不平,但也不去甲地
找人算帐,而是谴责丙地“公知”,质问他们干什么去了。我的反应通常都是:你自己干什么去了?

“公共知识分子”是近年来时兴起来的一个标签。起初炒“公知”,估计是见世道混乱,想找个民意代言,借其发声。不料此举易走火自伤。一旦某“公知”出事,为其背书的公知要陪着接人唾沫。另外,也有很多人喜欢把他人往高处抬,自己往低处跑。此举非因谦虚,而是要逃避公共责任,把个别人推到角斗场中央,自己在看台下,远远地起哄。

大众对公知的期望,本应是对自己的要求。《巴黎评论:作家访谈》上有篇对翁贝托·埃科的访谈,这上面对于“知识分子”和“公共知识分子”的定义很值得一看。埃科不从职业选择,而从思维质量的角度,去衡量“知识分子”。

“如果你指的知识分子仅仅是脑力工作者,而非体力劳动者,那么,银行职员是知识分子,而米开朗基罗不是。今天,有一台电脑,每个人都是知识分子。...按我的观点,知识分子是一类具有创造力、生产新知识的人。一个农民,领会了一种新的嫁接术,能生产出一个新的苹果品种,在那一刻,他所做的就是一种知识分子的行为。相反,一辈子重复同一门海德格尔课的哲学教授,算不上知识分子。批判的创造性 —— 对我们所做的提出批评或者创造出更好的方法,是知识分子职能的唯一标识。”

“知识分子真正发挥作用的,只在关系到未来、而不是现在的议题上。 你在剧院,发生了火灾,诗人肯定不能爬到椅子上朗诵一首诗歌,他必须和其他人一样,打电话找消防队员。知识分子的职能在于预见性,注意到那个剧院年深日久,有隐患!因此他提出的诉求,具有预言的功能。知识分子的职能在于,指出我们应该那样做,而不是我们现在必须这么做。”(《巴黎评论 作家访谈I》, 376-377)

孟子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将脑力和体力劳动二元划分,好像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就不从事体力劳动,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就不从事脑力劳动。近来几十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书本上也都有特定的阶层归类,但是如埃科所述,这些分类都是相对的。

年复一年教同样一门课,缺乏创新和创意的教授,也就是一个知识流水线上的普通工人。说农民在发挥创意的时刻就是知识分子也不夸张。但并非所有农民都有这“知识分子”时刻,也不是“知识分子”都会堕落为知识搬运工。关键还是看这人能否在知识的机械积累或传递之外,做一些别的事情,让这个世界更大一些,更丰富一些,更精彩一些。每个人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愿意为周遭世界的改进,预见人所未知的问题,或是开启解决的思路,那就是知识分子。

能不能尽到这种“知识分子”的“职能”,要看这人脑子好不好使。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人问题多半是智商问题。但智商不易改变,可改变的是后天的训练。所以,大多社会问题,说到底是教育问题。

没有身份的民族

没有身份的民族:
没有身份的民族
文|赵家鹏
腕上三寸处,浮着一圈浅浅的勒痕。穿青人故老相传,这是当年被汉人掳骗捆绑,强迫迁徙所致。对此,李从国深信不疑。
李从国当过官,如今经商下海,浮游无阻,却为身份所苦。在他的身份证上,民族一栏标记为苗族,但他却总要向人摆手解释:“我不是苗族,我是穿青人,穿青人第一个博士。”
大多数时候,对方会进一步追问:“穿青人是什么?”在以前,李从国会毫不犹豫地撸起袖子,向人展示臂上勒痕,如今,身体发福,勒痕不再明显,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力越来越弱。
更多的人,则从来不知晓这个问题,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穿青人”的名字。在大陆官方民族统计中,穿青人被认作汉族。数十年共和国史上,穿青人对这一划定并不认同,但至如今,这个族群依然身份不明,而在民族学界,穿青人这个族群被称为“已识别待定民族”。
没有身份的民族,何以流落至此,追溯因果,要揭开60年前的尘封往事。
隐秘的民族识别
2006年,中央民族大学博士杨然撰写了博士论文《穿青人问题研究》。论文开篇引用第五次人口普查等资料,标明穿青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西北部的毕节、安顺以及六盘水市等地,贵州省内穿青人人口约67万,占全省人口的1.7%,其中,织金和纳雍两县最多,分别为23万和22.5万,与其他民族处于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
如今已年逾古稀的张成坤,就出生在黔西小县织金。幼年穿堂过屋的记忆中,堂屋中的五显神坛总是格外庄重,梳三把头的祖母告诉他,这是穿青人的神。稍大一点,他睹见镇上族人们时常与汉人打架,大家管敌对的汉人叫“穿兰的”。在穿青与穿兰的恩仇往复中,幼年的张成坤对身份有了最初的概念。
在穿青人看来,对自己族群的历史记载,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那时候贵州已经有了对“土人”的记载,而“土人”便是“穿青人”的前身,其源可追自古代“五溪蛮”。进入明清,汉族移民群体的到来,逐渐给了“土人”融合与被了解的机会,那时候,人们称穿青人为“里民子”、“仲家”等等。“穿青”的名号也见于明初,本是他称,有别于当时“穿兰的”汉族人,后来,随着青兰矛盾愈炽,逐渐成为本族自称。
族称由来,类似冠名,整个族群的历史,也散在汉人文献中,扑朔迷离,但数百年来与汉人群体的仇恨却真真切切。在张成坤的记忆中,青兰矛盾直到共和国成立后,才逐渐终结。1950年元月8日,共产党军队和平解放织金,两年后,土改开始,数百年的民族间问题让位于阶级斗争。
此时的大陆,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建政的共产党许诺民族平等,并决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故在土改户籍登记中,设立了民族统计一栏。正因此,贵州的土改所呈现出来的复杂民族状况,让中共执政者所注目。外来的统治者第一次知道了穿青人的名号,故在当年,贵州大方县的穿青人代表被请至北京参访。邀请民族代表访问北京,是共和国早年民族平等重要手段之一,以此来促进民族间了解。
1950年国庆,正是一名湖南永顺的土家族女青年,在以苗族身份参访北京过程中,对民族身份提出了质疑,拉开了大陆民族识别工作的大幕。
1953年,大陆开始第一次人口普查,于此同时,民族识别工作陆续展开。对贵州穿青人的识别工作,开始于1955年。其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委派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社会学家费孝通领衔调查,随行的有中央民族学院两教授:语言学家王静如和人类学家宋蜀华。
费孝通一行人于当年3月下旬抵达贵州,随即同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省民族学院和有民族识别任务的地区和县的民族事务委员会合力组成工作队,开始对穿青人、龙家人和蔡家人三个族群进行民族识别调查。
然而,据80年代成为织金县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人的王殿华回忆,费孝通领衔的第一次民族识别调查,对外的名义却是调查山区生产工作。当时,费孝通任队长、李仿尧、王静如任副队长、派遣至毕节地区进行民族调查的工作队,对内的称呼是“贵州省民族识别工作队”,对外却叫做“贵州省山区生产改造工作队”。以此下之,毕节地区派至织金县的工作组对内叫“民族识别工作组”,对外叫“山区生产访问组”,同样的工作组,派至纳雍县的叫做“山区生产调查组”、派至大定县的叫“山区生产改造工作队”,实质相同,名称却各有机巧。
从3月25日在贵阳开会,到8月4日返回贵阳,民族调查工作总共持续了53天,其间,走访了以那架、八步、桂果、牛场、猫场、马场乡以及清镇县沙鹅乡等地,主要内容为调查家谱、参研县志——包括《平远州志》、《安顺府志》、《大定府志》在内的地方史志——以及对穿青老人开展访谈、研究穿青方言“老辈子话”等。
当时,费孝通曾经亲临穿青聚居重镇织金考察,时任织金县民委副主任的彭旭初等人曾全程陪同考察,但在考察过程中,彭旭初并不了解考查内容是民族识别。直到考察结束后的8月24日,民族识别工作队在贵阳召开了工作总结会,那一天,彭旭初才第一次得知调查内容涉及对穿青人民族成份的考察。
一份由费孝通等人内部撰写、名为《贵州省穿青人民族成份调查报告》的文件,在当日工作总结会上被宣布,其中对穿青人民族成份的结论是:“穿青是汉人,而不是少数民族。”
这份报告引起了当时在场的穿青人的强烈不满,彭旭初等人向组织表达了反对意见。对于彭旭初等人的意见,当时贵州省民委向彭旭初表示,该报告只是学术报告。与此同时,贵州省民委找到当时民委系统内的穿青人代表,示意他们,该报告并非最后结论,不要公开,也不要广泛传达,汇报仅止于县委政府领导即可,穿青人的民族成份,最重要依靠穿青人的自决。
事实的发展却并非如此。费孝通等人返京后不久,该报告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下发至省一级,形成政策。然而,彭旭初等人却并不知晓,直到80年代初,第二次民族识别潮起,毕节地区民委主任等人与参与民族识别的穿青人才第一次听说这份被秘密封存了近30年的报告。
近30年中,穿青人虽然还是保留着少数民族的待遇,但是待遇日渐弱化,从土改时期,享受少数民族特殊照顾,到80年代初,只剩下考学加分照顾,在族称方面,原先使用更多的自称“青族”,也逐渐变化为“穿青人”,称人不称族,渐成省内传统。
当初反对费孝通等人调查结论的彭旭初等人,因坚持穿青人民族成份为独立少数民族,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当时理由是,彭旭初等人“想把穿青人列为少数民族,成立自治县,想当县长。”
自己识别自己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第一次民族识别近30年之后,已经成为织金县宣传部长的张成坤忽然感到,春天来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979年,邓小平在论述“我国民族关系的新阶段”时,提出:“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至此,文革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民族工作思路彻底扭转,诸多因历史原因识别不充分或未识别民族开始要求重新进行民族识别。
于是,当年11月,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下发了(1979)民政字第166号文件《关于抓紧进行民族识别工作的通知》,该文件要求全国开展民族识别工作。转年12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贵州省民族识别调查工作开始。
当时,由于开展民族识别调查工作量大,人手不足,时任贵州省省委副书记苗春亭给出意见:“要加快民族识别的速度,靠国家民委派人来不现实。同样,各地靠省民委派人解决也是不现实的。有民族识别工作任务的地、州、市、县要组织力量,自己识别自己。这样做,有别人不能代替的两个优点:一是联系实际,二是联系群众。”这样一来,贵州省便定下了“自己识别自己”的方针,要求各个待识别民族所在地政府,成立民族识别办公室,先抽本族有文化的人员,参与调研、收集资料。另外,按照苗春亭的指示,本次民族识别工作的重点,要求不过多纠缠在族源问题上,要把“民族意愿”作为客观存在去调查研究,当作一件“极重要的事情”。
王家发当时是纳雍县某中学的副校长,在全省民族识别调查工作开展后,他被纳雍县民委抽调进新组建的民族识别办公室,与他同时进入该县办公室的还有黄礼明与郭桂森,黄礼明是政府工作人员,郭桂森则来自乡镇企业,办公室的主任是时任纳雍县民委主任的郭振勇。纳雍王家发三人之外,穿青人聚集较多的织金,有张成坤、李发春等人参与,大方县的代表则是刘发达、张瑞林等人。
整个地县民族识别组织工作最迟至1982年已基本完成,各县的民族识别工作组,依族别不同合并至一起,依地区而分别驻扎下来了。如,穿青组在织金,里民组在安顺,龙家组在大方等,各组分别开展工作。当时,穿青识别组的组长是张成坤、副组长是王家发。
据王家发回忆,当时主要的工作室走访各地、收集材料。1982年,时任省民委民族识别办公室主任的龙明耀,带领穿青等数个工作组赴湖北、江西等地考察,对照家谱,同时组织湖北、江西等地学者专家座谈。张发坤曾与王家发同赴江西,那时井冈山已经飘起大雪,两人在招待所中,翻着材料,竟不觉困倦。
赴江西时,张发坤等人带了穿青八大姓家谱,前去对照。然而,在江西五地九县走访后,他们发现,从家谱来看,竟然无一个姓氏能够对得上号联得上宗,甚至连祖籍地址亦有时代出入。
此外,他们查阅了上述五地九县逾20部地方史志,仍为发现有江西移民填贵州的记载,同时,在语言与民俗信仰方面,江西方言大异穿青土话,而江西地方普遍崇奉的许真君,亦同穿青人信仰的五显神不同,甚至于江西大多地方将五显神是为淫邪之神。
在江西调查后,穿青识别组在此前各组分别工作的基础上,撰写了初步的穿青人自我识别材料讨论稿。1983年3月,该讨论稿在毕节地区西片区第二次民族识别工作汇报会上公开汇报。有此基础后,省民委民族识别办公室决定将各组集中至安顺,进一步补充调查,并筹备学术讨论会。
于是,1983年4月,各组人马集中至安顺红杉宾馆,开始了近一年的合并办公。
在这一年中,人员更迭,黄礼明、郭桂森等人先后离开,王兴贵、郭太华等人补充进入穿青识别组。值得一提的是,王兴贵并非穿青人而是布依族,当时他作为政府办公室主任,在民族调查中发现穿青人某些特征跟布依族很像,曾经建议穿青人认同至布依族,但被穿青组其他同事拒绝。寻求成为单一民族,是当时穿青人的企望。
安顺集中之后,查资料与走访继续进行。鉴于,50年代第一次民族识别有“重家谱、轻史志”的毛病,此番整理资料,穿青组工作人员,决定大量参研史志,寻找族源。对此,张发坤回忆,当时穿青组先后查证了省内省外约二十余种州志、地方史志,在版本鉴别上,也下了苦功。如《平远州志》,有三个版本,分乾隆本、道光本和光绪本,当时对比三个版本,分别作了详细研究;《大定府志》形成于清朝、《大定县志》成书于民国,两相比照,也颇有所得。史志之外,穿青组工作人员亦开始了对家谱的研究。龙明耀继续带领人员赴湖北、湖南、云南等地调查。在赴云南大理调查过程中,王家发和郭太华发现,家谱中祖先曾在金昌道(现云南大理鹤庆)为官的记载,也全部为附会。
后来,穿青组一干人等梳理穿青人家谱成书时间,发现最早的家谱现于乾隆年间。张成坤等人在遍寻史书后发现,乾隆时期,一改前时政策,开始禁止少数民族参加科举考试,于是,穿青人为获得考籍,便开始纷纷编纂家谱,将身份附会为江西移民。众人又横向对比了黔东南布依族家谱,发现大多也是江西籍贯,而贵州苗族有家谱的不多,但流源传说依旧附会到江西移民。他们由此断定,贵州少数民族家谱大多经过刻意篡改,不足取信。
这样的结论显然同第一次民族识别费孝通等做出的结论背道而驰。不仅如此,在经过多地考察后,穿青组人等还做出了三个结论:
1、穿青人信仰五显神,供奉五显坛,而五显坛在贵州最早的记载在黔东南,所以,穿青人的五显神信仰应该是从黔东南传来的。
2、穿青人从江西迁来一说,站不住脚,如是在明初因调北征南,从江西迁来的,那么这与明万历年间贵州巡抚把穿青列为苗蛮的史实矛盾。按照穿青组考察,明代以前,有土人居住在湘黔交界的五溪地区,但湘西南和黔西北的土人汉化都比较早,穿青人应该是汉化较早的土人。
3、穿青人的语言,称为“老辈子话”或“老板腔”,其和黔东南的方言,从发音、声调上是完全相同的。而在黔西,却没有哪一个民族操这种口音。故而,穿青人也不是黔西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分支。
接连做出的结论已经超出了第一次民族识别报告的框架,穿青组在识别过程中也产生了分歧,穿青人应该是算作贵州土著少数民族,还是从江西迁来的汉族移民呢?时任织金县民委主任的王殿华,联络了了各方意见,各方最终还是决定根据本次调查实际,认定穿青人是单一的少数民族。
未竟的民族识别
就在这份准备将穿青人认定为单一少数民族的报告撰写过程中,第一次贵州民族识别的领衔者费孝通专程来到贵州,准备听取第二次贵州民族识别工作情况。穿青组工作人员被要求,将目前的识别调查情况,整理成材料,向费孝通汇报。
汇报材料的执笔工作落到了张成坤头上。1983年6月,他匆忙停下手头的工作,开始撰写准备向费孝通汇报的《贵州省穿青人民族成份问题的识别调查汇报材料》。6月29日,该汇报材料经穿青组工作人员王兴贵、赵林、张瑞林、陈学祥等人讨论并略加修改后,于7月1日定稿并复写了5份。后来,这份报告成为了穿青组撰写重新调查报告的基础。
7月8日,张成坤特地从安顺赶到贵阳,在贵阳省政协新楼会议室,执此材料向费孝通和省委统战部、省民委领导作了汇报。报告根据一年多来所做工作,指出穿青人应为单一少数民族。
听取了汇报后,隔日,费孝通作了《关于民族识别问题的报告》。据张成坤回忆,费孝通讲话的主旨是劝喻大家,历史上虽然是少数民族,但是现在不要再争了。“他以自己作比,说自己也搞不清是什么民族,可能是历史上打倭寇的俍兵后裔。俍兵浑身有毛,而费孝通说自己胸口也生有毛发。”张成坤说道,“但费孝通说,他现在也不要求少数民族待遇了,故而劝我们也放弃要求。”
费孝通的言论,让当时听汇报的穿青人格外不满。不久之后,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施联朱因撰写《中国的民族识别》一书,赴贵州调研,遇到穿青人抗议费孝通,他回忆道,当时穿青人对费孝通强烈不满,甚至提出“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1983年7月13日,费孝通携带了2份再次修改的《贵州省穿青人民族成份问题的识别调查汇报材料》返京。近半年之后的1984年1月,贵州省民族识别办公室决定穿青组由织金、纳雍两县人员,定人分工撰写出《贵州省穿青人民族成份重新调查报告》。当年9月,针对该报告,民委在贵阳组织了学术讨论会,会后,两县穿青组工作人员继续修改后,准备由省民委上报国家民委。
1985年3月,时任贵州省民委主任熊天贵和民研所所长、民族识别办公室副主任龙明耀等一行人前往北京,带着8公斤重的民族识别材料,赴国家民委汇报。然而,据后来开会回来的人透露,汇报过程并不顺利,尤其是提到穿青人问题,屡次被阻止发言。
事情就此急转直下。熊天贵等人在国家民委汇报后,国家民委出面要求停止继续识别,认定“穿青人是汉人,不是少数民族”。当时,国家民委给出的理由是:我们国家的民族问题,在50年代,已基本解决。更改民族成分的工作,已基本完成。
于是,熊天贵从北京返回后,便亲自找到穿青人代表,织金张成坤、纳雍王家发与大方刘发达等人,传达国家民委精神,同时劝慰三人,把民族识别工作停止下来。随后,时任国家民委副主任黄光学等人来到贵州,传达国家民委精神。此时,国家民委对穿青人问题的报告亦已下发至贵州,报告的结论,重复了50年代的结论,认定“穿青人是汉人,不是单一少数民族”。
三年来的工作一朝被推翻,穿青人内部意见忽起。农村穿青聚居区,开始自发组织游行,亦有穿青人群体,准备串联去北京上访,一时间,社会稳定因民族问题而生波澜。
更火上浇油的是,1986年2月1日,公安部、国家民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居民身份证使用民族文字和民族成份填写问题的通知》,其中规定,居民身份证民族项,应按照国家认定的民族名称填写全称。其中,特别说明,对已定汉族(如穿青人)而本人有意见,仍应填写为“汉族”。这样的规定,激起了贵州当地穿青人更强烈的不满。
鉴于此,1986年4月24日,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针对贵州省内待识别民族召开了一次省委常委办公会议,专门听取贵州省民委汇报工作。此次会后,形成了《中共贵州省委常委办公会议纪要》(1986)29号文件,其中明确决定,在穿青、蔡家等8个集团的民族成份问题“没有明确解决之前,先维持现状,即:凡己经按少数民族对待的仍按少数民族对待,填写民族成份时原来怎么填写仍然怎么填写。”与此同时,贵州省决定对上述公安部和国家民委下发的通知不传达、不下发。
转年5月,贵州省内为落实贵州省86年作出的决定,在当年开展的第一代居民身份证发放过程中,由贵州省公安厅和贵州省民委下发《关于填写居民身份证民族成份等问题的几项规定》,其中特别强调“对国家尚未正式认定为少数民族,解放后一直未填报为汉族的,其民族成份过去怎么填写,现在仍怎么填写。如‘穿青’应填写为‘穿青人’。”在处理民族识别问题上,贵州省踏出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然而,民族识别至此已经落幕。1986年5月1日,国家民委党组向习仲勋并中央书记处报告,“我国民族识别的任务在五十年代己基本完成,更改民族成份的问题,现已基本解决。”其中,针对待定民族识别问题,亦提出了处理原则,如“对于相互近似的民族集团,……尽可能地相互合为一体,认定为同一民族。”至此,穿青人寻求单一的少数民族的努力,宣告失败,《贵州省穿青人民族成份重新调查报告》等资料,仅作为史料存档,被束之高阁。
认同的歧路
结束了民族识别工作后,王家发没有回到学校,而是留在了政府部门工作,负责《纳雍县志》的撰写。县志甫成,他便退休告老,而当年与他一同参与民族识别的张成坤、王殿华等,也纷纷退休回家,轰轰烈烈一时的穿青人民族识别渐归沉寂。身份待定的民族依旧在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徘徊。
这种暧昧的沉默于2003年被打破。当年5月,正值第二代身份证发放前夕,公安部提出穿青人民族成份应填写为“汉族”,并在一开始并没有在身份系统中添加穿青人的民族代码。这样的构想,在穿青人群体中引发了强烈的不满。民间穿青人群体又自发到省民委上访,认为公安部的做法涉及“强迫同化”,而穿青人代表通过织金县民委向贵州省民委亦表达了不满,更大型的上访亦在酝酿中。得知此事,贵州省民委迅速联合贵州省公安厅将问题反映至国家民委,并上达至国务院。
最终,事情依照86年惯例,依旧保持族称不变。于是,当年8月28日,公安部向贵州省发出公治(2003)118号文件《关于对贵州省革家人和穿青人居民身份证民族项目内容填写问题的批复》,其中说明“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对你省革家人、穿青人按照‘凡已按照少数民族对待的仍按少数民族对待,填写民族成份时原来怎么填写仍怎么填写’的原则,在办理居民身份证时,采取一种过渡办法,可填写为‘革家人’、‘穿青人’。”
尽管如此,穿青人走出省外,依旧面临着身份尴尬。穿青人李发春的孩子,考至重庆某校上学,赴校报到后,学校却以56个民族中没有穿青人一族为由,不承认穿青人民族身份,要求孩子改变族称。李发春一家不愿改易,便拿出公安部通知与学校对簿公堂。这并非个案,据张成坤介绍,穿青孩子报考时,民族身份选择确是难题,有的填成汉族,从此便难以恢复。除此之外,在第二代身份证普及前,年轻的穿青人出外打工,需要办理临时身份证,也需要填报为汉族。年轻人的身份流失,以及近年来,公安部门人口统计中莫名消失的穿青人口数字,让穿青老人们倍感心焦。
2007年,另一件涉及到穿青人民族身份的大事,再次震动心焦的穿青老人,张成坤、王家发、王殿华等人再次出山,诸多穿青代表甚至连署签名,抗议不止。
事情缘起2007年10月9日,贵州省毕节地区民族事务局向各县市民族局下发了一份《关于做好我区未识别民族人口核查及未识别民族认同调查工作的通知》,要求以“穿青人”为首的3个未识别民族,如需认同其他某一民族,需尽快提报地区民族局,以便上报地委、行署。
该通知下达后,织金、纳雍、清镇、大方等地分别组织穿青代表召开了座谈会。其中,纳雍在10月17日召开座谈会,经讨论,倾向认同至土家族;织金于10月17日与24日,分别召开了两次座谈会,也统一了意见,从族源、习俗、语言方面考虑,希望认同至土家族;清镇也表示要认同土家族;唯大方决定认同彝族。
从过去历史来看,未识别民族如选择民族认同之路,一般热衷于选择本省或地区内没有的民族。这样的做法,从政治待遇的角度讲,是最优选择。
此时,穿青人对于成为单一少数民族已经不抱希望,更多的穿青代表,开始谋求走民族认同的道路。占到穿青人口近80%的织金、纳雍两县穿青代表,经考证研究,从四方面上认为穿青人与土家族类同:1、古代民族名称相同,自明代以来的贵州地方志书把穿青人和土家族都称为“土人”;2、清代以前服饰极为相似,均为滚花边的大袖青衣;3、宗教信仰相近,土家族祭五猖、穿青人祭五显,两者异名实一,且祭祀表演的傩戏极为相似;4、现实残存的语言痕迹相同,音韵变化皆以f变h,ian变ie,如把“房子”念作“黄子”、“盐巴”念作“叶巴”等等。
更值得一提的是,据王殿华回忆,《穿青人问题研究》的作者中央民族大学博士杨然来织金考察时,王殿华曾与其攀谈家谱,结果发现,来自重庆土家族的杨然的家谱,居然能够和织金以那架穿青人杨家的家谱连上亲支,穿青人与土家族的渊源,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织金与纳雍两县的意见上达至毕节地区,却被搁置不理,并没有再向上传达。与此同时,毕节行署派下了一个副专员赴织金、纳雍两县,引导众人统一意见、学习大方县,认同至彝族。按照张成坤、王家发、王殿华等人的说法,这是因为,毕节地区彝族人数最多,而当地主政领导亦多为彝族。对此,原织金县人大主任陈宏枢告诉《凤凰周刊》记者,毕节地委曾有某彝族副书记给其做工作,希望引导穿青人认同彝族,但没有做通。
穿青代表们对这个建议并不满意,他们认为穿青人是东边来的,彝族是西边来的,在水西地区,共同生活了几百年,相互不同,从来没有融合至一起,不应该归为一族。针对穿青人的意见,毕节地区专门组织了学者撰写相关材料,从历史角度考证,穿青人或属于“青彝”一支。据陈宏枢介绍,希望穿青人认同彝族,并非朝夕之思,早在第一次民族识别时,毕节地区即有官员主张穿青人应认同至彝族,只不过当时费孝通定为汉族成份,此事才作罢。
为了反抗毕节地区对于上报材料的“留中不发”以及在学术层面对穿青人民族归属的认定,穿青代表曾上访至省民委,但是省民委彝族的一黄姓副主任给出的答复与毕节地区如出一辙:穿青人内部意见不统一。对穿青人问题,《凤凰周刊》记者曾致电贵州省民委政法处,对方的回答是:该问题比较敏感。
上告无门,穿青人却并未罢休,由时任省人大某穿青籍官员出面,联络贵州省土家学会,专门开了一次民间座谈会。贵州省土家学会副会长陈国安后来告诉《凤凰周刊》记者,当时土家学会的态度是,欢迎穿青人认同土家族,但希望穿青人注意政策把握。陈国安在80年代曾跟随省民委领导考察过穿青人问题,在他看来,穿青人身份确实尴尬,本民族不认同汉族,周边少数民族不认同她,当地汉族也不认同她。而这一次民族认同,又牵扯到毕节地区彝族、回族和苗族的人口比例问题,故而政策性很强,困难也较大。
尽管困难如陈国安所言,但土家学会的正面反应,还是给了穿青人以动力。此后,各地穿青人又分别开会,研究认同至土家族问题。2008年3月28日,纳雍穿青人代表组成纳雍县穿青人民族认同组委会,并以组委会名义召开了一次民族认同会议,探讨认同土家族事宜。开会当日,王家发的父亲病重在乡里,王家发因会议重要,无力顾及。却没想到,开会邻近结束时,接到电话,乡下父亲刚刚去世。父死而不待,这位为民族身份奔波半生的老人饮下毕生之憾。
认同的歧路,道阻且长。身份悬疑下,穿青人的民族习俗也在汉化与城镇化中一点点消亡。目前,除黔西少数偏远地区还保留着穿青传统服饰、头饰与土音外,更多地方的穿青人已经与汉族看起来外表无异,然而内在的民族意愿,却犹如顽石般经时间砥砺,犹未丧失。
没有身份的民族该何去何从?2006年,杨然在他的博士论文《穿青人问题研究》的最后写道:“在穿青人中心地区,人们的普遍反映是‘穿青’这个名字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不能在自己身上改名称了,至于国家的照顾是无关紧要的。而且在今天这样一个价值多元化和信息十分发达的历史环境中,如何解决穿青等族群的问题,消除他们中间的消极和抵抗情绪,共建和谐社会,是应当正视的。我们认为,最好的办法不是防堵,不是逃避,而是加强协商,积极疏导。”
原文刊于《凤凰周刊》2012年第9期、总第430期

函数式编程初探

函数式编程初探:
诞生50多年之后,函数式编程(functional programming)开始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
不仅最古老的函数式语言Lisp重获青春,而且新的函数式语言层出不穷,比如Erlang、clojure、Scala、F#等等。目前最当红的Python、Ruby、Javascript,对函数式编程的支持都很强,就连老牌的面向对象的Java、面向过程的PHP,都忙不迭地加入对匿名函数的支持。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函数式编程已经不再是学术界的最爱,开始大踏步地在业界投入实用。
也许继"面向对象编程"之后,"函数式编程"会成为下一个编程的主流范式(paradigm)。未来的程序员恐怕或多或少都必须懂一点。

但是,"函数式编程"看上去比较难,缺乏通俗的入门教程,各种介绍文章都充斥着数学符号和专用术语,让人读了如坠云雾。就连最基本的问题"什么是函数式编程",网上都搜不到易懂的回答。
下面是我的"函数式编程"学习笔记,分享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内容不涉及数学(我也不懂Lambda Calculus),也不涉及高级特性(比如lazy evaluationcurrying),只求尽量简单通俗地整理和表达,我现在所理解的"函数式编程"以及它的意义。
我主要参考了Slava Akhmechet的"Functional Programming For The Rest of Us"
一、定义
简单说,"函数式编程"是一种"编程范式"(programming paradigm),也就是如何编写程序的方法论。
它属于"结构化编程"的一种,主要思想是把运算过程尽量写成一系列嵌套的函数调用。举例来说,现在有这样一个数学表达式:
(1 + 2) * 3 - 4
传统的过程式编程,可能这样写:
var a = 1 + 2;
var b = a * 3;
var c = b - 4;
函数式编程要求使用函数,我们可以把运算过程定义为不同的函数,然后写成下面这样:
var result = subtract(multiply(add(1,2), 3), 4);
这就是函数式编程。
二、特点
函数式编程具有五个鲜明的特点。
1. 函数是"第一等公民"
所谓"第一等公民"(first class),指的是函数与其他数据类型一样,处于平等地位,可以赋值给其他变量,也可以作为参数,传入另一个函数,或者作为别的函数的返回值。
举例来说,下面代码中的print变量就是一个函数,可以作为另一个函数的参数。
var print = function(i){ console.log(i);};

  [1,2,3].forEach(print);
2. 只用"表达式",不用"语句"
"表达式"(expression)是一个单纯的运算过程,总是有返回值;"语句"(statement)是执行某种操作,没有返回值。函数式编程要求,只使用表达式,不使用语句。也就是说,每一步都是单纯的运算,而且都有返回值。
原因是函数式编程的开发动机,一开始就是为了处理运算(computation),不考虑系统的读写(I/O)。"语句"属于对系统的读写操作,所以就被排斥在外。
当然,实际应用中,不做I/O是不可能的。因此,编程过程中,函数式编程只要求把I/O限制到最小,不要有不必要的读写行为,保持计算过程的单纯性。
3. 没有"副作用"
所谓"副作用"(side effect),指的是函数内部与外部互动(最典型的情况,就是修改全局变量的值),产生运算以外的其他结果。
函数式编程强调没有"副作用",意味着函数要保持独立,所有功能就是返回一个新的值,没有其他行为,尤其是不得修改外部变量的值。
4. 不修改状态
上一点已经提到,函数式编程只是返回新的值,不修改系统变量。因此,不修改变量,也是它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其他类型的语言中,变量往往用来保存"状态"(state)。不修改变量,意味着状态不能保存在变量中。函数式编程使用参数保存状态,最好的例子就是递归。下面的代码是一个将字符串逆序排列的函数,它演示了不同的参数如何决定了运算所处的"状态"。
function reverse(string) {
if(string.length == 0) {
return string;
} else {
return reverse(string.substring(1, string.length)) + string.substring(0, 1);
}
}
由于使用了递归,函数式语言的运行速度比较慢,这是它长期不能在业界推广的主要原因。
5. 引用透明
引用透明(Referential transparency),指的是函数的运行不依赖于外部变量或"状态",只依赖于输入的参数,任何时候只要参数相同,引用函数所得到的返回值总是相同的。
有了前面的第三点和第四点,这点是很显然的。其他类型的语言,函数的返回值往往与系统状态有关,不同的状态之下,返回值是不一样的。这就叫"引用不透明",很不利于观察和理解程序的行为。
三、意义
函数式编程到底有什么好处,为什么会变得越来越流行?
1. 代码简洁,开发快速
函数式编程大量使用函数,减少了代码的重复,因此程序比较短,开发速度较快。
Paul Graham在《黑客与画家》一书中写道:同样功能的程序,极端情况下,Lisp代码的长度可能是C代码的二十分之一。
如果程序员每天所写的代码行数基本相同,这就意味着,"C语言需要一年时间完成开发某个功能,Lisp语言只需要不到三星期。反过来说,如果某个新功能,Lisp语言完成开发需要三个月,C语言需要写五年。"当然,这样的对比故意夸大了差异,但是"在一个高度竞争的市场中,即使开发速度只相差两三倍,也足以使得你永远处在落后的位置。"
2. 接近自然语言,易于理解
函数式编程的自由度很高,可以写出很接近自然语言的代码。
前文曾经将表达式(1 + 2) * 3 - 4,写成函数式语言:
subtract(multiply(add(1,2), 3), 4)
对它进行变形,不难得到另一种写法:
add(1,2).multiply(3).subtract(4)
这基本就是自然语言的表达了。再看下面的代码,大家应该一眼就能明白它的意思吧:
merge([1,2],[3,4]).sort().search("2")
因此,函数式编程的代码更容易理解。
3. 更方便的代码管理
函数式编程不依赖、也不会改变外界的状态,只要给定输入参数,返回的结果必定相同。因此,每一个函数都可以被看做独立单元,很有利于进行单元测试(unit testing)和除错(debugging),以及模块化组合。
4. 易于"并发编程"
函数式编程不需要考虑"死锁"(deadlock),因为它不修改变量,所以根本不存在"锁"线程的问题。不必担心一个线程的数据,被另一个线程修改,所以可以很放心地把工作分摊到多个线程,部署"并发编程"(concurrency)。
请看下面的代码:
var s1 = Op1();
var s2 = Op2();
var s3 = concat(s1, s2);
由于s1和s2互不干扰,不会修改变量,谁先执行是无所谓的,所以可以放心地增加线程,把它们分配在两个线程上完成。其他类型的语言就做不到这一点,因为s1可能会修改系统状态,而s2可能会用到这些状态,所以必须保证s2在s1之后运行,自然也就不能部署到其他线程上了。
多核CPU是将来的潮流,所以函数式编程的这个特性非常重要。
5. 代码的热升级
函数式编程没有副作用,只要保证接口不变,内部实现是外部无关的。所以,可以在运行状态下直接升级代码,不需要重启,也不需要停机。Erlang语言早就证明了这一点,它是瑞典爱立信公司为了管理电话系统而开发的,电话系统的升级当然是不能停机的。
(完)

文档信息

介绍时间管理四力

介绍时间管理四力:
螢幕快照 2012 04 07 上午6 20 56
今早0450起床,首先打开晨间日记,写下昨天所做所想的事情,一面规划一下今天要吃的几只青蛙,有些空档,便打开Getideaz清空收件匣,整理一下在Trello昨天建立的一些索引卡片,六点多中,就规划完今天一天,开始打这篇文章。
今天就简单讨论一下我最近体验到的时间管理四种能力,上面其实都介绍到了,就是收件匣、索引卡、青蛙力、日记力,这就开始吧。
螢幕快照 2012 04 07 上午6 21 36

(1)收件匣
早上把自己的Getideaz内所有的杂事都清空了,里面有五十张的杂事,有的是要做的事情,有的是想到的点子,花了10分钟,就全部清洁溜溜,进到时间管理系统的不同部分。
觉得建立完整搜集杂事习惯很重要,只要一有比较重要的想法,或者听到别人重要的一句话,我就打开iPhone中的APP Getideaz立刻记录,这就是收件匣,让自己不用脑袋瓜来记事情。
有空的时候,再把这些事情检视一遍,也就是清空收件匣,或者写成文章,或者变成待办事项,这些点子就能够继续执行。
螢幕快照 2012 04 07 上午6 21 41
(2)索引卡
这两个礼拜,开始使用Trello来担任我索引卡的工作,简单的说,从收件匣收集的大量资料,应该有一个地方坐妥善的处理,或者是行动列表,或者是和任务相关的资料,需要有一个放置的地方。
Trello有几个很大的好处,首先,输入非常流畅,只要几秒钟就可以建立一张Card,其次,整理非常便捷,轻轻拖拉,就可以把这些Cards做好分类。第三,检视方法非常视觉化,这些Cards利用List及Board的方式来组织,让人对整个事件有全貌的感觉。最后,Trello有iPhone端,建立好资料还能轻松在iPhone检视云端资料,真棒。
有Trello来做为索引卡概念的执行工具,让我觉得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更有掌控感,也欢迎有兴趣的朋友一起来试试看。
螢幕快照 2012 04 07 上午6 21 44

(3)青蛙力
一早写完日记,清空完收件匣,就排定今天要执行的两三只青蛙和几件小行动,通常这样10分钟不到的规划,就能让一天更加有效率。
青蛙是每天最重要的几件事情,当我们将之从日记、脑海、索引卡中找出,用最适合的时段去解决及面对青蛙,这就是我们一天能做最有效率的事情。
养成每天吃掉最大青蛙的习惯,可以帮助我们成为卓越的人,何妨不试试呢?
螢幕快照 2012 04 07 上午6 21 48

(4)日记力
今天早上一起来就写下自己的日记,把心理面的话都和日记说一说,就算是再大的压力,心理上的不舒服,也能够暂时放下。
我写日记已经六年了,目前用的是叁页书开发的百年日记,拥有资料库的架构,因此写的时候感觉非常舒服而安全。
早上我也检视了这一阵子的日记,对一些事情也有比较清楚的看法,心情也能更为平静,这是写日记带来的好处呢。
结语
收件匣、索引卡、青蛙力、日记力这是我所说时间管理四力,这其实是四个资料库,有的是iPhone软体,有的是云端服务,有的是苹果电脑程式。每天我在这些资料库中更改、新增、对人生大小事情进行思维,不断提升自己这四方面的能力。
长期锻炼这四个能力,除非遇到很大的事情,不然花的时间其实很少,就可以规划好一天,开始吃每天的大青蛙。我觉得这是很棒体验,也推荐给大家 :>
第二十五届广州场幸福行动家时间管理研习会,4/21、22在广州举行。目前已经有30位以上朋友报名啰,要参加动作要快喔。请见简章 http://t.cn/htP5uj

Tuesday, April 3, 2012

【大事回顧】彭督九五政改大鬥法語錄

http://forum4.hkgolden.com/view.aspx?message=3648058

「在一九九五年增加直選議席……並不是在香港建立民主的唯一途徑,我很希望我們能同時研究如何在聯合聲明和基本法條文的範圍內,盡量發展我們的代議制度。」

港督彭定康
在其任內首份施政報告提出政改方案
92年10月


「政改方案必須符合公平、公開及為香港人接受這三項原則。」

彭定康
為政改方案訂下三項原則
 93年10月


「民主不是任何人的恩賜。」

新華社副社長張浚生
暗示本港的民主不是彭定康恩賜的
92年10月


「我為自己作為一個基督徒感到慚愧,因為我閱讀基本法和中英聯合聲明的次數,比閱讀新約聖經的次數還要頻密。」

彭定康
表明自己對基本法和聯合聲明相當熟悉
92年10月


「他(彭定康)自稱讀基本法比聖經還要多,這與我們無關,我認為,他學基本法的成績不合格。」

前港澳辦副主任李後
指彭定康不了解基本法
92年11月


「香港民主發展的特色,是進一步,退兩步,左搖右擺。」

立法局議員林鉅成
在立法局施政報告辯論中評論香港民主化的進程
92年10月


「東歐巨變,蘇聯覆減……展示出一個真理﹔民主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立法局議員司徒華
認為政治民主化是世界的大趨勢
92年10月


「魯班警告彭祖,築橋必要依『基本法』則,不可用柱,石塊不留……否則就算彭祖架好了橋,他也會拆它下來,另築一條。」


「香江水急兩岸遙,平安過渡要靠橋,隔江猶如隔千里,吵鬧之聲何時消。」

立法局議員李鵬飛
以神話故事比喻政改爭議 (文中『魯』即魯平,
『彭』即彭定康,『柱』即李柱銘,『石』即劉千石)
 92年10月


「資本主義社會卻大搞社會主義,九個新增功能組別……似是選工人代表。」

新港盟成員引述魯平的談話
指政改方案中新增功能組別是間接搞社會主義 
92年10月


「如果對方一定要對抗的話,那麼我們只能夠奉陪。如果對方完全不考慮基本法已經作出一些規定,而要另起爐灶的話,那麼我們也不得不另起爐灶。」

港澳辦主任魯平
對彭定康政改方案作嚴厲批評,
表示會以牙還牙
92年10月


「總督先生,作為管治這個殖民地的英國政府代表及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在親身體驗中共官員的處事手法後,你可否告訴我們,在一九九七年將數百萬的英國公民交予中共政府,在道德上可以說得通而又是光榮的事嗎?」

立法局議員劉慧卿
 向剛結束訪京的彭定康發問
 92年10月

「港人需要的是理性的討論﹐而非空泛的恐嚇。」

彭定康
 批評中方的恐嚇性言論
 92年11月


「一國兩制,不是『一國又二份之一制』,也不是『一國又四份之一制』。」

彭定康
堅持維持香港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92年11月


「信耶穌讚美耶和華!信民主讚美司徒華!」

錦田居民協會
在報章登廣告支持彭督政改的語句
92年11月


「最近英國的香港政策出現了變化……。現在人們不禁要問聯合聲明還要不要遵守,與基本法銜接的協議,是不是一風吹了。」

中國副總理朱鎔基
在訪問倫敦時指摘英方背信棄義
92年11月


「中英的爭論若再惡化,我認為要將問題提升至保衛國土的層面上,不排除牽涉軍事因素。」

人大代表廖瑤珠
將政改爭議提升到軍事層面
92年11月


「九七距今只有五年,英國佬還會幫我地做乜礰呢。」

李鵬飛
提醒大家不要相信英國人
92年11月


「薄薄的香港壹圓硬幣,一面是西施,一面是北獅,勇敢的香港人啊,你作出抉擇吧。」

立法局議員黃宏發
描述港人身處中 (北獅)英(西施)政制爭拗的夾縫中
92年11月


「中國五千年歷史所表現的是『斬人頭文化』,而非現代文明社會的『數人頭文化』。」

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
認為中國並沒有選舉文化─『數人頭文化』
92年12月


「如果扼殺了民主發展,香港會變成一隻污糟邋遢的『東方之豬』,一隻等待屠宰的豬。」

林鉅成
將不民主比喻東方之豬
92年12月


「英國在本港推行政制改革,是有一個更大的地緣政治目標﹔一個民主的中國,在這場角力賽中,真正要交手的是美國及中國,香港只是棋盤上的一隻棋。」

李光耀
指香港政制是與國際鬥爭政治有關
 92年12月


「劇本,情節已經寫好,他們(英國政府)只是找個主角。」

李光耀
認為英國早已決定改變對華政策,
只是交由彭定康來執行
92年12月


「北風勁吹,
我們心寒,
一走不易,
了之更難。」

「民主、民主、我愛你,
為何阿爺把你欺,
何日我們訂終身,
不如早日去私奔。」

一群小市民
在報章登廣告支持民主改革
 92年12月

「黑暗過後見黎明,民主政改國富盛,若要不變五十載,唯有堅持政制改。」

譚耀宏等
在報章登廣告支持民主改革
 92年12月


「北風凜烈,港人團結。」
「魯奉陪,怎麼辦,我們堅拒大鑊飯。」

港同盟
 支持民主政制簽名運動口號
 92年12月


「新年老希望,民主滿香江。」
「民主路程漫,無懼北風冷。」
「馬照跑,舞照跳,民主更重要。」

港同盟
 大除夕立法局外露宿標語
 93年1月


「支持民主政制,樹立後世揩模。」

「精英唔做應聲蟲,香港安定樂融融。」

吳海光 甄錦添
在報章登廣告支持民主政制
 92年12月


「不知道可為香港做些甚麼,做香港人也不知道香港在做甚麼。」

李鵬飛
慨嘆港人在中英爭拗中無能為力
 92年12月


「與其說我們是保皇黨,不如說我們是保民黨。如果中國給百分之五十的直選給香港,我們一定支持中國這個決定。」

港同盟李永達
否認港同盟是保皇黨
92年12月


「香港商界也有個別『挖牆角』的害群之馬,一方面不擇手段地在香港和中國內地大賺其錢,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計地干擾香港過渡時期的繁榮穩定,追求著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這個財團(怡和)究竟要幹甚麼……是將死心塌地追隨彭定康騎自行車去碼頭或機場而歸西?」

新華社記者
不點名抨擊英資怡和集團支持政改方案
92年12月


「中方向港督個人作評擊,已到了謾罵的程度,這是我自文化大革命後所首見的。」

前港督麥理浩
論中方對港督的抨擊
 92年12月


「彭定康方案,我們叫『三違反』,既違反聯合聲明,又違反基本法,又違反中英達成的協議。」

魯平
解釋何謂「三違反」
93年1月


「九五年選舉的爭論,正是實現鄧小平『一國兩制』構思的重要一步。」

彭定康
93年1月


「我們講信用,重承諾,是昭大信於天下的。」

中共總書記江澤民
謂中國是講信用,叫港人相信一國兩制
93年1月


「香港命運最後取決於中國的決定,而香港的穩定和繁榮並不是與其內部的民主化進程相聯繫的……」

英國國會中國事務小組主席艾德禮
93年


「政制爭議並不是要不要民主之爭,而是要不要履行聯合聲明,要不要同基本法相銜接,要不要遵守雙方已達成的協議之爭。」

周南
申明中方對政制爭議的看法
93年1月


「翻開大英帝國的歷史,卻是一篇篇令人怵目驚心的對殖民地侵略掠奪的記載。」
《紫荊雜誌》魯焱
呼籲港人不要相信英國殖民地主義
93年1月


「彭定康方案抓起一場以香港為主戰場的西方圍堵中國的新旋風。」

《紫荊雜誌》程宇
指政改方案與國際陰謀有關
93年1月


「彭定康和中方的衝突,絕對不是純議席的問題,而是更深入的政治、文化、歷史、哲學問題。所以一定要在這幾方面尋求溝通。這是一個跨世紀﹑跨文化的溝通工程。它的難度大於新機場。」

政論家洪清田
 中英爭拗是涉及多層次的溝通困局
 93年1月


「若然明天你們 (記者) 所報導的內容﹐不提政制部分﹐我將視之為新年的驚喜。」

布政司霍德
 笑言本港每天的新聞均提及政制爭議
 93年1月


「有五百幾萬港人不能離開香港﹐你費盡唇舌游說港督撤回方案﹐為何不以同樣工夫游說中方?」

立法局議員陸恭蕙
 在論壇上質問田北俊
為甚麼不同樣積極游說中方停止爭拗
 93年1月


「整個工商界......在香港這個十年變局中﹐都以做貿易投機生意的方式處理政治。他們怕變,怕不明朗,自己不會主動求變,也不准別人「搞搞震」…」

洪清田
批評商界對政爭的態度
 93年1月


「扎腳(有限制的民主)也非壞事,走起路來反而更阿娜多姿。」民建聯主席曾鈺成「扎腳早已被陶汰。」

陸恭蕙
對扎腳式民主的爭辯
93年2月


「新加坡現時歡迎港人移民,既然認為當地比香港民主,可申請移民新加坡。」曾鈺成「我喜歡香港,希望留在香港,不想移民新加坡。」

陸恭蕙
93年2月


「我們要面對日子的限制,香港的時鐘與北京和倫敦的時鐘是同步運行的。」

彭定康
暗示離政改草案在憲報刊登的日子無多
93年3月


「經過四度延遲刊登憲報,我在聽取行政局的意見後,決定在今天下午把(政改)條例草案在憲報刊登。」

彭定康
不顧中方強烈反對,
決定將政改草案刊登憲報
93年3月


「彭定康先生,將來歷史上,要成為香港的千古罪人!」

魯平
猛烈批評彭定康將政改草案刊登憲報
93年3月


「中英雙方現時好像在跳脫衣舞,幸好是只脫了上衣,還不至於太難看。」

黃宏發
描述中英雙方互爆內幕,將不能召開政制談判的責任推向對方
93年3月


「再進一步,可以透過一場群眾運動,甚至上街遊行示威都可以。」

政協委員徐四民
向李鵬獻計反對政改方案
93年3月

「彭定康猶如妓女賣了一輩子的身,突然間好像要貞節及守身如玉地關心香港民主訴求,這是甚麼道理呢?」

上海解放日報
將彭定康比喻為妓女 
93年3月


「加諸我身上的惡名甚多,例如妓女、毒蛇、小偷和探戈舞者,我擔心太太思疑我的公餘活動。」

彭定康
拿中方對他的人身攻擊開玩笑
 93年5月


「香港股市損失市值三千二百多億元,這筆錢是在彭定康玩弄的『政制』障眼法中,大部份落入『賊人』之手了。」人民日報海外版「股市蝕三千億,(彭定康)切腹好值得。」

一市民
將股市損失歸究彭定康的政改方案
 93年3月


「股票不是我們生存的唯一指標。」「香港有很多人並無持有股票…他們的生活不是依靠彭定康入院令股票上升去保障,他們的生活是依靠民主制度,一個反映他們意願的民主制度。」

立法局議員張文光
批評有人以股票升跌去評論中英爭拗
93年4月


「哪有由外國人用槍炮,佔了別國的地方,給別的國家的人講民主…民主應是那裡的民來主…你應該走,民主應該是這樣的吧,因為你不是這兒的人。」

中共政治局常委李瑞環
謂英國人不配在港談民主
93年3月


「如果我打算根據《文匯報》的喝采聲來管治香港,我將會作出一些很奇怪的決定。」

彭定康
領袖不會常常左顧右昐周圍的指責
93年3月


「中英雙方商定,兩國政府代表將於1993年4月22日開始在北京根據中英聯合聲明、與基本法銜接的原則以及中英已達成的有關協議和諒解就香港1994至1995年選舉安排問題舉行會議。」

中英雙方的聲明
中英打破僵局,就香港政制問題召開會談
93年4月


「如果香港成為國際上各種政治力量角逐的場地,就會對六百萬人帶來災難。」

魯平
反對香港成為國際政治城市
93年5月


「……做事要有分寸,這不是中國政府要清算你……但你太過分,拖累整個公務員隊伍,香港市民及公務員也會不滿…。」

新華社研究室副主任張洋霖
警告港府官員不要過份落力推銷政改方案
93年5月


「食得鹹魚抵得渴,我並非像清兵一樣前後也有一個勇字,我不是英雄,我亦不希望做英雄。」

憲制事務司施祖祥
面對中方的批評,宣稱自己只是盡本份做事
93年5月


「如果《大公報》、《文匯報》在九七後,能像現時那樣批評港英政府,這便是我的成功。」

彭定康
93年6月


「今天講的事實,會變成明天的謊言,我……不想再多講了。」

施祖祥
拒絕透露中英談判的進展
93年6月


「立法局是港督的諮詢機構,有些人還不承認,現在又把自己降低為自由論壇,那是自己降低自己的身份。」

張浚生
批評立法局憲制小組討論政改方案
93年6月


「唉!…有好多礰係人生裡面,永遠唔會有滿意!有一百萬時就想有二百萬,生個女,希望個仔…如果人生裡面無一個心,無一個希望就無意思。」

施祖祥
被問到對政制談判是否滿意
 93年6月


「最受歡迎政治人物 : 彭定康。」「最不受歡迎政治人物 : 魯平。」

旺角區六間中學進行的調查結果
 93年6月


「中英達成協議,港人必被出賣。」

港同盟副主席何俊仁
93年7月


「他們除了『誠意』二字就沒有甚麼好談,這是中國人的一貫作風,講多過做。」

英方首席談判代表麥若彬
回應中方批評英方在會談中缺乏誠意
93年7月


「香港若成為政治城市,這將是香港人最大的不幸!」

魯平
反對將香港問題「國際化」
93年7月


「鄧小平的指導思想就是要防止英國人臨撤退之前,在香港『址爛污』,因此要加強對英國政府監督……」

前新華社社長許家屯
評論中方在後過渡期後對港政策
93年8月


「如果你在地上沒有得到回報,你會在天上得到。」

施祖祥
被問到英方在政制談判的努力會否得到回報
93年8月


「有關政改法案提交立法局時,我會修訂至全面直選,這是試金石,照妖鏡,屆時可知道誰是真正的民主派。」

獨立議員劉慧卿
稱自己才是真正的民主派
 93年8月


「我擔心在過渡期中會出現很大的混亂,而且這些混亂是人為的。這當中不光有外國人,也有些中國人,而主要的是英國人。」

鄧小平
新華社引述82年鄧小平對香港發表
的談話,印證作出搗亂的是英國人
93年9月


「近代鮮有一些不放棄原則的外國領袖或政客,會被稱為中國的老朋友。」

彭定康
暗示自己不會為做中國
老朋友,而放棄自己的原則
93年10月


「如果我們今天不願捍衛香港的生活方式,到明天還有機會嗎?」

彭定康
在施政報告中暗示香港人
要盡力爭取維持自己的生活方式
93年10月


「我今日企係度感觸良多,因為當年我曾在同一地點(維園)參與反貪污捉葛柏集會﹐又參加過保衛釣魚台集會﹐被警察追九條街﹐但係今日一些政客卻為彭督方案歌功頌德﹐以為真係要給港人民主。」

屯門區議員陳雲生
 提醒一些政客不要誤信彭定康
 93年10月


「十年幾年前已經企起身﹐並非由彭定康恩賜。」

民建聯秘書程介南
 謂香港人並非因
彭定康才有機會企起身爭取民主
 93年10月


「如果而家唔企起身﹐等到解放軍鈬到時候﹐我地可能要爬係度行。」

港同盟何俊仁
 謂港人爭取民主的時間無多
 93年10月


「若果中英達不成協議﹐這也沒有甚麼了不起。」

中國副外長姜恩柱

「沒有甚麼了不起、沒有甚麼了不起!(No Big Deal),中英不能達成協議,對英方及港人來說是大件事! (A Big Deal)」

彭定康
對『了不起』和『大件事』 的爭議
93年10月


「這不是他(彭定康)的讓步,好比兩個人賽跑,有人偷步。然後他說:我退了兩步再跑,行嗎?你當然應該退十步,在起點再跑。」

魯平
駁斥彭定康謂修改後
的政制方案是作出讓步之說
93年10月


「做人始終要死,那為甚麼要做人?」

施祖祥
籲港人對政制會談
的態度要好像做人一樣,保持樂觀
93年10月


「港督忘記他的對手是經歷二萬五千里長征推翻一國的政府。」

立法局議員林鉅津
 提醒港督中方的力量
 93年10月


「天長地久有時盡﹐會談豈能無限期。」

司徒華
 喻中方採取拖延政策﹐
籍此摧毀港人爭取民主的意願
 93年10月


「內閣十分清楚我們的底線﹐如果我們不能在許可的時間得到 (協議)﹐那麼我恐怕我們就要談判拔插頭 (to pull the plug) 了。」

港督彭定康
 得到英國內閣授權
﹐可以決定終止政制談判
 93年11月


「我哀求港督大發慈悲﹐既然他已從國際間一個藉藉無名的落敗政客搖身一變成為國際知名的民主鬥士﹐其政治地位足以衣錦還鄉﹐甚至更上一層樓﹐所以我希望他放香港一馬﹐好似賊入屋打劫﹐拿走所有東西後又何必再傷人。」

預委烏維庸
 批評港督不要在港搞政制改革
 93年11月


「總督就像是在比賽將告終時加入了比賽一方﹐並企圖擴大球門而令己方獲勝。」

杜葉鍚思
 批評港督彭定康推行政改的方式
 93年11月


「我們將跟從正常程序﹐將草案於十二月十日刊登憲報﹐並於十二月十五日將草案提交立法局。.......在某些項目上如中英雙方存在分歧﹐將不可能繼續。我們因此有一個明確的責任﹐盡義務根據聯合聲明﹐依我們相信為負責﹐正確及符合港人利益的方向繼續。」

彭定康
 公佈將部分政改草案是呈交立法局
 93年12月


「這就意味著英方單方面徹底終止了中英會談。」

港澳辦聲明
 指將政改草案斬件立法等於終止會談
 93年12月


「誰去搞三違背﹐那麼就苦海無邊﹐罪過罪過﹔誰來搞三符合﹐就功德無量﹐善哉善哉﹐阿彌陀佛。」

新華社社長周南
 在天壇大佛開光典禮後
批評港督彭定康的政改方案
 94年1月


「如果港督的方案遭立法局議員改得「五顏六色」﹐佢可以拒絕簽署法案﹐甚至可以解散立法局﹐重新委任與民意相符的議員審議草案。」

民主黨李柱銘
為港督彭定康政改方案可能遭修改
獻計﹐惹來「反民主」言論的批評
 94年1月


「人們深感憂慮的是﹐提出政制問可能導致國民黨人和共產黨人公開衝突﹐這可能引致中國提出收回香港的主權。」

英外相韓達德
 解釋為何不在更早時候在港推行民主
 94年2月


「中英兩國政府在關於香港九四﹑九五年選舉安排談判終止﹐責任完全在『中方』......『英方』。」

中國總理李鵬
 在發表政府報告犯了嚴重口誤﹐
將談判的責任完全在「英方」說成「中方」
﹐他隨即作出改正﹐ 英國大使 麥若彬形容為
說漏嘴 (Freudian slip)
  94年3月


「港同盟「大老們」﹐你的民主算哪門?」

壓力團體「蟻聯」
 批評港同盟只提出三十席直選的修訂案
 94年6月


「基本法政制強姦香港人民意﹐自由黨的修訂要妥協接近基本法﹐叫人不但要接受強姦﹐而且仲要笑面歡迎﹐減少受強姦時的震盪和身心創傷。有預委會成員曾指出﹐撗掂會被人強姦﹐為何不樂意接受。」

港同盟黃震遐
 對自由黨政制方案的批評
 94年6月


「我想不到一向自跨立場堅定﹐代表民意的港同盟議員﹐竟然放棄原則和政治信念﹐包括放棄自己的修訂案﹐和港督聯成一線﹐為九七方案護航。所謂民意代表﹐表現如此﹐是否叫人痛心疾首。」

自由黨李鵬飛
 批評港同盟在政改條例通過時進行黑幕游說活動
 94年6月


「港督曾在四十至五十年代提出過香港政治發展的問題﹐但就受到中方官員﹐特別是周恩來的反對。周認為﹐如果允許港人見到政治上的發展﹐就會激勵港人相信香港可以決定自己的未來。」

港督彭定康
 透露四﹑五十代周恩來曾阻港政制發展
 94年10月


「我們不會在九七年前掠奪所有資產﹐掏空所有抽屜﹐甚至把燈關掉。」

英國外相韓達德
 在英發表演說﹐重申對香港的承諾
 94年11月


「對香港來說﹐普選就一定有利?我不相信。比如說﹐我過去也談過﹐將來香港當然是香港人來管理事務﹐這些人用普選投票的方式來選舉行嗎?我們說﹐這些管理香港事務的人應該是愛祖國﹑愛香港的香港人﹐普選就一定能選出這樣的人來嗎?」

鄧小平
 認為普選並不能產生愛國愛港管理香港事務的人
 8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