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18, 2013

为舔肛者舔肛,让无力者去死 ——南方周末文章《方滨兴的墙内墙外》解读

by @mrlaoyang
原文地址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SnYANQIid2I4kIjK28gVkhN6AyXXUtMihJdaD_Yzqd8

   『方滨兴一生的毁誉注定要和中国互联网安全系统联系在一起』,这是《方滨兴的墙内墙外》一文开篇的第一句,而我看到这一句的第一感觉就是:哪他妈的有誉啊?哪个孙子会“誉”这样的不但自己应该烂屁眼儿而且已经烂屁眼儿(癌症,哈哈)而且铁定也生儿子没屁眼儿的王八蛋呢?


    然后是第三段:『把自己的相机“赔给”丢了相机的学生,借个人存款给贫困生,这些仍不能减少墙外对他参与国家互联网安全系统的攻击』,前面的赔相机、借钱这种煽情桥段无论真假我们可以暂忽略不计了,最让人感到气愤的是后面这句:……不能减少墙外对他参与国家互联网安全系统的攻击;这基本上也是这篇文章的立意之所在——用“墙内”和“墙外”将网民划成两批,让他们自己斗,墙内的当然是一面倒的支持和喝彩,至于墙外那些网民为什么会如此不理智的对伟光正的方校长进行攻击呢?就不告诉你!不过大可以往境外去猜测。这就是这篇文章的诛心之论,也是极其险恶和让人齿冷之处。这种简单粗暴而且毫无逻辑的二分法不但用在题目上,而且文中处处可见;而这种二分法毫无疑问的是错的: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方滨兴在墙内的新浪开微博,不到一天就收获了数以万计的“滚”,这就是墙内的声音。用“墙内”、“墙外”这种二分法由此可见是极其幼稚的,如果不是作者智商急需充值的话,那就毫无疑问的是别有用心了。


    『与会者大多熟悉他单刀直入的风格,也知道他紧跟学术前沿,很少放过学生的纰漏;有人直言,“给方校长做报告压力很大”』,这一段描述似曾相识吗?嗯,是的,一定是似曾相识,因为如果将学生换成各地省长、将地点换成中南海的话,这就是描述当年的朱镕基了,这种“有人”、“大多数”的写法充斥于国内的各种报道之中,丝毫不严谨不说,而且完全无法查证,这种无法查证的话放到新闻报道里毫无价值,除了刻意误导读者之外。


    而对曾经用鞋子砸过方滨兴的网友寒君依的描述更是让人觉得阴谋重重,原文是这样的:


    『鸡蛋砸偏了,随后扔过去的鞋正中方滨兴胸口;2年后回想起来,寒君依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我很后悔。”
    “换到现在换到现在,可能还是会扔鞋,但扔完会当面去质问他,这样对我和他可能都是更好的方式,”寒君依说,“如果只能问一个问题,最可能脱口而出的是:你知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其实,如果仔细解读一下这段话,并没有严重违反网友寒君依的本意,在推特上,寒君依 @hanunyi 是这样描述的:『我从来不后悔扔鞋。相反,这事之后,我得到了太多师友的关心,太多的礼物,太多的赞美,让我很有愧。“我很后悔”,我说的完整的句子是:我很后悔,因为我怂怂的跑开了,我应该当面质问他。』


    看到了吗?你可以说这个作者并没有完全曲解寒君依的话,但在下笔的时候用了行文技巧:他用了两段,第一段:“寒君依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我很后悔”,然后段落结束。对于很多读者来说,本段的意思已经明确的表达了一个意思:寒君依对丢鞋事件是后悔的。如果结合上文的“关爱学生”、“借钱”、“爱国”、“没有壳的蜗牛”一直看下来,你会觉得寒君依不但是后悔,而且应该愧疚,而且愧疚到简直要恨自己才行。


    其实寒君依的意思有点类似:“我后悔怎么没丢两只鞋”,或者说,“我后悔怎么没丢完鞋再给他一巴掌”之类的意思,是借用“后悔”这两个字来增强自己的恨意。我甚至可以想象当时的采访有点像下套:『你现在对当时丢鞋的做法是否后悔?』寒君依『对丢鞋不后悔,如果有后悔的话,就是当时应该再上去质问他』。而即使是这样,南周的行文中仍然将这个意思表达了出来,只不过,将“我很后悔”放在最前面,然后用分段的形式将后面的解释完全弱化掉,从而造成了丢鞋者对此有悔意的假象。这就是南周记者的春秋笔法,所谓“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大概也就是如此吧。


    实际上,寒君依当日就已经在Twitter上爆料,可以证明方滨兴绝不是文中描述的谦谦君子和与世无争,在这里摘录几段寒君依的原话:


    『方滨兴不是一个宽容者,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淡定。当天我博客的域名就被封了,今天都还没有解封。很长时间来,一直在调查。只不过张冠李戴了,把我室友误认是我,来威胁。后来就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事情,武汉这边找我,方那边始终找我的室友。即便我说明也没有用。』


    『也谈到说没有方,还会有别人做。我说我没有太多高深的理论。我只看这个事情是谁做的。你是否有对着良心问问这个事情,你是否做得对。我从来不后悔扔鞋。相反得到太多,做得太少一直让我惴惴不安。很多朋友只愿记得我的好。但是很多时候我还是要面对我自己。很有愧。不过还好,没有扔错。』


    而南周文章《方滨兴的墙内墙外》后面的话是这样的:『围墙外砸方滨兴的原因,恰恰成了墙内支持方滨兴的原因。』,这句话给人的假象是:墙外不理性的动粗,即使是丢鞋者自己都已经在忏悔了;而墙内所有理性的网民都在支持方滨兴。同样的是用“墙外”和“墙内”的对立来证明方滨兴的伟光正,而作为经历这一事件并且对墙外墙内声音都有关注的我来说,我看到的墙内声音也以欢呼为主,极少看到正面支持方的内容;而且,文中声称『北邮国际学院院长李欲晓这样形容他心目中的方滨兴。他不惮于在微博上同攻击方滨兴的网友辩论。』,我在网上搜索了李欲晓的一些文章和微博,当然有关于方的与病作斗争之类的一些微博,但并没有看到像文中作者所说的“不掸于在微博上同攻击方滨兴的网友辩论”的言论,在哪儿呢?倒是在方滨兴得病的消息传出后,“愿疾病早日战胜方老师”这样的段子是先传自于墙内呢。


    让人愕然的是,既然『墙外砸方滨兴激起了墙内的支持』,应该是墙内愤慨之声不绝于耳,声讨寒君依的声音一浪接着一浪,为什么还是只引用方的学生王新宇的话呢?是不是可以在博客、微博或者其他路人的身上找到支持方的言论,这更能说明方在墙内的“民心所向”呢?整篇文章中,说方好话的不是他的下级就是他的学生,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墙内”的网民。难道该作者所说的“墙内”只是说“北邮围墙内”?北邮围墙内的网民和北邮围墙外所有网民的对决?如果这样的话倒还是能基本说明这篇文章是中肯的。


    要结尾的话,还是回到作者的立意上来,虽然给人以“杀人诛心”的口实,不过,从这篇狗屁不通四六不懂的文章中,可以看到作者是有意给读者造成一种假象,这种假象是存在两个对等的群体,一个叫“墙内”一个叫“墙外”,两个集体中的“墙内”对方滨兴赞叹不已为之神魂颠倒,而“墙外”这个集体则充满了不理性的声音甚至是这些不理性的声音中也已经有人开始悔过了。而实际的情况却是:不论墙内墙外,对方的“追击围堵”、“痛打落水狗”、“嘲讽”几乎是完全一致的。除了其既得利益的同事和学生(我们假设他们真的存在而且支持方)之外,几乎看不到对方滨兴支持的声音,这就是事实,毫无争议的事实。该记者对此惘然不顾而大肆编造,即使是“诛其心”恐怕也不为过了。南方周末能让这种文章刊登简直是天下奇葩,他们的名言?嗯,改一下吧:为舔肛者舔肛,让无力者去死。


    或者有两件事情可以核实一下,我相信网友也是感兴趣的:
    1、 方滨兴对寒君依后来的骚扰是否属实?
    2、 作为防火墙的创立者和支持者,方滨兴及其代表的北邮到底从国家以安全为借口立了多少项目,批了多少钱做了多少事情?我想这应该也是方在学校内有比较高威望的主要原因吧;
    
    最后,让我们再回顾一下文中的这句话:『在方滨兴看来,外部信息有真有假,放任自流的结果很可能纵容假信息误导民众。……民众认识水平参差不齐,容易失控。』


    很眼熟吗?是的,这就是乔治·奥威尔的《1984》中的名言“无知就是力量”、“谁掌握过去谁就掌握现在;谁掌握现在谁就掌握未来”的另一种表达而已呢。


    或者,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新话”,谁知道呢?


    我唯一知道的是,“老大哥在看着你”。


    而如果技术可以的话,方滨兴一定会像《1984》描述的那样,为每家每户都装上电幕。


    他不会有丝毫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