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5, 2012

中年的战场

中年的战场:
南大校友王庆根,原为奥赛金牌得主,斯坦福大学化学博士,Paypal的首席工程师,可以说学业和事业都很成功,却因抑郁症,本月初自杀,留下一双儿女。这是多么惨痛的悲剧!王博士的经历和我惊人地相似,同年出生,都在南大上过学,后来到美国闯荡,他的孩子和我的孩子一样大。我自己还苟活着,但同病相怜,觉得我们这些在美国生活得时间比较久的人,有必要多说说自己实际的生活状况,让其余的人做选择的时候,起码多一些参考。我和同样在美国生活的涂子沛兄(《大数据大趋势》一书作者,现居匹兹堡)相约,就这个话题,展开一些讨论。

在美国的生活,起码对中国移民来说,是“儿童的天堂,中年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地狱”。这种概括虽笼统,却不离谱。为了给儿童一个天堂,我们闯进了战场。在美国生活的不易,很少有当事人自己说过。对外人,大家要面子,家丑不外扬,有问题不暴露。对家人,大家报喜不报忧。久了不说,问题就可能酿成悲剧。

我不知王博士的离世究竟是什么原因,但不妨借题发挥,顺着“压力”这个话题,说说在美国生存的压力。我只说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几点,抛砖引玉,希望其他海外朋友补充。

国内报道,多强调王走上绝路,是因工作压力太大。表面上看这似是最合理的解释,但未必有普遍意义。就我自己的体验,海外中国人的隐形压力不止工作。事实上,工作压力有时候还算次要。美国职场环境相对宽松,大部分美国上司处事随和。做同类工作,可能在国内的压力更大。当然我这里说的一切话都是笼统的说法,具体情况因人而异。

那看不见的让人崩溃的压力究竟来自何方?我最近就遇到几个人,也抱怨说自己快得忧郁症了。原因和工作本身无关,倒是都牵涉到海外生活的孤立无助,或是紧张的家庭关系。

这种紧张来源有很多,比如孩子上学。美国学校通常三点下课。很多地方又规定,不到法定年龄,孩子不可无大人陪伴,单独在家。如果夫妻双方都上班,孩子的接送和安全就成了大问题。另外,美国的暑假长达三个多月,这中间孩子怎么办?有的送回国,有的请国内祖父母来带,有的花钱请人, 有的送往暑期的各种夏令营。每一种方法,都非常折腾。总的来说,我建议,能用钱解决的问题,争取用钱解决。人情债,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和谐关系,能避免尽量避免,不要贪小便宜,最终后患无穷。

美国人自己也有这些问题,但他们毕竟是本地人,解决办法更多。有些是夫妇的一方把工作辞掉,或者换成兼职工作,时间上灵活起来,以便照顾孩子的起居和接送。目前来说,美国经济萧条,双职工家庭越来越多。即便这样,妇女在家不上班,也是常态,所有人都理解,她们自己也坦然。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罗姆尼的太太,被人指责“一辈子没工作过”,能谈什么经济?这个说法,反倒让罗姆尼得分。罗姆尼太太说她家中要负责五个孩子,这不叫工作什么叫工作?这个说法赢得了很多选民的认同。美国的纳税是根据全家收入来算的。除非真能挣到钱,否则,考虑到纳税、雇人看孩子成本,孩子成长中家长参与的欠缺等多方面原因,去工作反而得不偿失。如果孩子多,夫妻一方收入不高,那还不如别去上班。一定有那么一个公式,让我们计算到工作与不工作的成本-收益平衡点在哪里。

这也不仅是经济问题,个人自我认知和心态调整也很重要。来自我们大陆的家庭,心态一关就很难过。不少家庭里,夫妻在美国生活久了,可因地制宜,适应当地环境。但国内父母甚至其他亲戚的聒噪,则是新的一重压力。有些老年人一辈子下来,除了工作挣钱,找不到还有什么别的东西,可以去寄托人生的意义,也无法理解美国这边的情况,用国内环境下的心态,乱出主意。他们有的是为了面子,希望告诉他人自己的孩子在美国某某地方上班,不希望邻居同事亲戚朋友知道自己的孩子在美国“没工作”。他们不知道,这有时候是为了家庭的整体利益作出的一种主动选择。子女有时候出于孝顺,只好依从,好让国内父母显摆,小家庭的苦只有自己去尝。也有的父母观念错误,比如“不要在家吃闲饭”,“不要吃丈夫的饭”,硬是劝子女去上班。中国家庭,很多是一方出来读书,一方陪读,有了机会另外一方去读书,本来拿学位就有早晚,不是都能顺利找到理想工作。

有的家庭为了省几个钱,让国内老人过来带孩子。这会使得带孩子的问题表面上缓解,但是这会生出很多新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医疗,在美国,保险通常只保“核心家庭”,亦即配偶和孩子。来访的父母不算dependent. 只能去另买保险。保险公司遇到这种既不是美国公民又不是年轻力壮的人投保,保险费通常很昂贵。很多家庭看情况还行,就去侥幸赌一把,不去买,但一旦父母在美国生病,又没有保险,最终医疗费惊人,甚至一下子就能把小家庭拖垮。这种风险,一些来访老人可能并不知道,有时候也不能理解。遇到这类问题,甚至在子女本来就已经压力重重的时候,因为自己不满而抱怨,让子女的家庭平添矛盾,使得人到中年、夹心饼干一样的他们痛苦不堪。

和其他任何地方的家庭一样,几代人之间的冲突总是难免,比如生活习惯,子女教育等多方面,大家都可能有差异。和国内不同的是,由于来一趟不易,很多父母一来,就把旅游签证所允许的半年用足。有了摩擦,无处可走,所以长时间困在一个地方,矛盾处理不当可能激化,影响小家庭夫妻关系。这样一来,美国生活不仅成为老人的地狱,也会成为三代人共同的地狱。

这种折磨,最终极为损害夫妻关系。再恩爱的夫妻,也架不住这种水滴石穿的长期冲突。很多海外中国夫妻关系紧张。美国人不像我们这样死要面子活受罪,遇到这些问题,会去找婚姻咨询等地方寻求帮助,商量解决夫妇双方解决不了的冲突,所有的工作都做完了还不行就索性散伙。中国人本来就含蓄,有问题自己相互都不说,更不要说寻求专业帮助,所以通常是带着问题过日子,如同两腿绑着沙袋去踢球。美国人在家庭关系中把夫妻关系摆在首要位置,夫妻关系和谐,子女会生活在幸福的环境之下,父母亲也可放心地安度晚年。中国舍本逐末,教孝不教慈,把孝道摆第一位,甚至孝道压倒人道,把很多其它的关系给扭曲了。久而久之,家庭的裂痕越来越大,小家庭又为了儿女或者父母的面子,强忍着在一起,形成过也过不好,离也离不了的亚婚姻。到了海外,在新的文化环境之下,这种冲突越发明显。我的下一本书,《生活意见》(暂定名,将由华师大出版),就谈到了很多这方面的话题。

另外一个压力源是工作许可的问题。美国的移民是一个复杂、漫长而又头痛的过程,人在美国扎下根来并不容易,有时候也没有必要,因为现在在国内,出国旅游、访学、商务也越来越容易。如果选择移民,除结婚和投资的渠道外,大部分中国留学生未来面临的是职业移民。这方面大部分人的过程相差无几:大家先读书,然后找工作,根据工作,一层层办工作许可,每一次都是一场小小的战斗。要是读博士,起码得四五年时间搭进去。然后 利用一年到一年半(因专业而异)的“职业实习期”(OPT),此间可合法找工作。OPT是比较临时的工作身份,找到合适的工作后,得尽快转成工作签证。工作签证需要雇主帮你申请,雇主不肯,你只好再去找肯帮你办的雇主。工作签证三年一延,最多七年。这期间,大家努力去办理绿卡。绿卡办理分几个优先顺序,杰出人才办得很快,这要看你的学位(多为博士学位),学术成果等。余下类别多有根据国别的签证配额排期(相当于“入户指标”),排到了才可办理。这排期三五年是常事。排期中,不可轻易改变工作,这让很多人只好接受不满意的工作,这中间离开美国再回来,还要花钱申请Advance parole,  "Parole"也是犯人假释的意思,真是“移民监”了。

几番折腾下来,到最终不再受“身份”限制,搞不好就八九年甚至十几年过去了。此时已人到中年,花的心,藏在蕊中,空把花季都错过了。好多人当年的梦想,早已灰飞烟灭。大家只好把兴趣放到孩子和房子身上。自我的丧失,对一个人来说是很凄凉的事。坦白地说,很多第一代移民的人生基本上就这样荒废了。能自我安慰的一点,是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好的环境,让他们不需要这样再来折腾。

不过如果心态调整好,学会享受生活,不与人攀比,不盲目追求出人头地,能看菜下饭,找到美国生活的美好之处,倒也海阔天空 ——事实上大部分美国人自己正是这么做的,能做到这样,才叫真正地“融入主流社会”了,很多人以为赚了大钱买了大房子,出人头地了,才觉得心里有底,似乎是在国外融入主流,对国内来说光宗耀祖了,这是一种极大的谬误。其实谁在乎?想想看你自己活得怎样?你开心吗?你对下一代尽到责任了吗?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出国是有风险的事,各位需要慎重,大学刚毕业的人倒无所谓,到哪里不是重新开始?我倒不反对移民这件事本身,但是需要好好权衡。那些在国内事业有成的朋友,可能要认真考虑。千万不要有童话思维,认为到了美国,就可以“永远幸福生活”了。很多问题,不会因为你飞越了太平洋,就可以永久地留在身后。

目前喊移民的中产家庭很多。遇到一个问题,人们解决的办法,一为抗争,一为逃离(fight or flight)。来美国十年了,我发觉flight也不是长久之计。但愿我们都去努力,让中国的教育和各方面大环境能好起来,日后大家的志向,会从“美国梦”,转移到“中国梦”上面。我想我能做的,是尽量去介绍美国的教育,好让我们教育各界人士去取长补短,让日后的教育者、家长和儿童,对他人的模式,不再是只能望洋兴叹。

先说到这里,过几日我会回国开会,其间会去几个城市举办活动,如果大家有兴趣,我们继续探讨这样的话题。

参见涂子沛文:

Skydrive 使用体会

Skydrive 使用体会:
Snap2
最近一段时间,针对个人用户的云存储市场可谓是精彩纷呈。本身有着 Dropbox 和 Box.net 等厂家在激烈厮杀,随着 Apple 去年先行一步推出 iCloud,Google 和微软也上场了。Google 推出了传说中的 GDrive,而微软则将原本就有的 Skydrive 服务进行了扩展。
由于在 Windows 8 中将全面集成 Skydrive 服务,再加上我之前也陆陆续续用过一段时间,因此对于新的 Skydrive 服务我是非常感兴趣,第一时间进行试用,并作出了一些重要的决定。
之前曾有多篇文章介绍过我自己的文件备份方式,之前我一直采用两套机制,重要文件全部创建三个副本:首先自己工作用机上一个副本,随后备份到家用 NAS 上一个副本,此外还有备份到 Amazon S3 云存储服务中的一个副本。但这只是针对工作文档,对于家庭照片,我一直在使用 Flickr Pro 的无限量存储服务。
但是在研究过 Skydrive 的价格和技术指标后,现在我已经打算将 Amazon S3 关掉,并且停止对 Flickr 的付费,以后专心使用 Skydrive 了。

可靠性与隐私性

使用这种云存储服务,一般可能都要保存自己的重要文件,因此可靠性、安全性,以及私密性往往是最重要的。然而最近网上就有一篇文章详细列举了 Dropbox、Gdrive,以及 Skydrive 的用户协议。不需要很懂技术,只看看文章的分析,结果会让人非常害怕。不过这东西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就不多说了,反正每个人选择认为最适合自己的就好了。
补充一句,今年四月 Google 开始启用全新的隐私协议,我在那时其实就开始庆幸,去年将邮件服务从 Gmail 迁移到 Office 365 是个多么正确的决定。
稳定性方面,Dropbox 半死不活,Gdrive 一出生就撞墙,还是用 Skydrive 吧,考虑到微软和“有关部门”的关系,以及 Windows 平台的影响力,理论上应该不会轻易撞墙的。

价格

首先,价格方面。Amazon S3 的资费我之前有文章介绍过,我本人一年多的使用基本上可以确定,每月在 S3 上的开销平均为 $2,因此一年就是 $24。此外还有用于存储照片的 Flickr Pro,按年续费的价格为每年 $25。因此文档和照片的一年存储费用约为 $49。
当然,Flickr Pro 的价格是不限制存储容量的,但平心而论,这个真的重要吗?我从 2008 年成为 Flickr 的付费用户,至今在 Flickr 上也仅仅保存了 1.2W 张照片,总容量 33GB 出头。为了少得有限的存储量付着传说中“无限量空间”的费用,意义不大。
而 Skydrive 则简单很多,以前开通过该服务的用户可以继续保留 25GB 容量,新注册用户免费可获得 7GB 容量。另外可以付费扩容,最高档位每年 $50 即可额外增加 100GB 容量。目前这也是我使用的方案,因此每年付费 $50 就能使用总共 125GB空间。对我个人来说,够用,并且略有盈余,但也不至于造成太多浪费。
Skydrive 的付费扩容选项

功能与易用性

微软也有在线办公软件 Office Web Apps,这一套服务配合 Skydrive 就成为一套完整的在线办公和协作平台。有了单机版办公软件多年的经验,这套系统的功能之丰富不是 Google Docs 等可以比拟的。
目前 Skydrive 有 Windows/Mac/Windows Phone/iOS 平台的官方客户端软件,此外还有第三方的 Android 平台客户端(没有官方的 Android 客户端让人有些意外)。当然才只是个开始,相关 SDK 和 API 已经公布,后续会有越来越多针对 Skydrive 的应用可供选择。
另外在 Windows 平台上还有一个很有趣的功能:直接访问远程电脑的文件。其实这功能在几年前的 Windows Live Mesh 中就有提供,算不上多新鲜,不过几经变迁,至今依然能够保留下来给人感觉还是挺不错的。不管在哪里,只要手头有能上网的电脑,并且家里或公司里电脑没有关机,就能直接通过浏览器访问到电脑上的所有文件。

不足之处

按照惯例,好处简单提提就行了,反正到处都能看到,现在该说说这服务目前的不足之处。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依然不支持增量传输。假设我有一个体积 15MB 的 Word 文档,每天都需要修改一小段内容,那么每次修改后,客户端都必须将整个文件全部重新传输一遍。多年前的 Live Mesh 就存在这问题,不知道为什么至今依然不解决。
此外,客户端无法限制上传速度也让人有些困扰。国内的网络环境大家都知道,哪怕在 100MB 光纤入户的网络中,上行带宽依然少得可怜。目前我家还在使用 ADSL 宽带,经过免费提速之后虽然下行已经可以达到 7Mb/s,可上行依然只有可怜的512Kb/s。因此在上传文件时,每秒40KB左右已经很不得了了。如果只是速度慢那倒无所谓,慢慢传呗,可问题是这软件的客户端无法限制上行带宽,在上传时由于所有带宽都被占用,直接导致其他设备的下行通讯也受影响。如果只是浏览网页速度较为迟缓到也可以忍受,可家里还在用电信的 IPTV,Skydrive 上传的时候电视节目就开始卡顿。别人建议在路由器里设置 QoS,不过我试了一下没能成功,也不知道是啥情况。暂时先不管这个了,每天家人都睡觉后,没人看电视的时候再开始传吧。
另外还有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无法自定义文件夹结构。不知这是为了借鉴 Dropbox 还是怎样,新版竟然把 Live Mesh 中一个很不错的特性给丢掉了。在使用 Skydrive 时,必须在本地硬盘创建一个文件夹,然后把所有需要传输出去的内容都复制到这个文件夹中。而不能选择本地硬盘上已有的文件夹进行同步。其实 Windows 7 的库功能既然挺好用,这里为啥不借鉴一下,建立一个 Skydrive 库,所有需要传输的内容都添加到这个库中就行了。这样文件的物理位置不需要改动,但同样还可以通过统一的逻辑视图查看所有内容。
而且更让人郁闷的是,客户端无法指定只同步某些内容。例如,假设通过多个设备给 Skydrive 中上传了 50GB 照片和 10GB 其他文件,随后又在一台新电脑上安装了客户端,这时候整个 60GB 数据就必须全部下载到这台电脑上,无法选择性地只下载指定文件夹的内容。
除此之外么,这个服务总的来说还是很不错的,服务本身挺稳定,而且上述问题只要愿意,后续新版的客户端软件中应该都能解决。随着 Windows 8 和 Windows Phone 的逐渐上市,我还是挺看好的。
另,祝大家假期愉快微笑
用bShare分享或收藏本文

多一点时间,你能写得更好吗?

多一点时间,你能写得更好吗?:
我经常听到身边的同学发表这样的言论:
  • 要是再多给我一点时间,我一定把那个模块完成。
  • 时间来不及,我只能用quick and dirty的手法。
  • 现在的代码一团糟呢,妈的,deadline到了,等以后有空再重构吧。
  • 不管了,看上去能工作……提交。
唔,是不是很熟悉?你也这么说过吗?好吧,我先举个手……
回顾我过去两年多时间里写过的程序,我发现一个非常令人震惊的问题——几乎所有的程序都特么是烂尾程序!!!我一度认为自己对代码质量要求比较高,眼里容不得任何丑陋的东西。但是,看着往日的那些程序,我知道自己是多么愚蠢了,多么纸上谈兵。在我大一刚开始学Java时,我的老师说,
不要看着这些程序傻,你们以后往往会用更傻的程序做一件事。大多数同学会亲手制造很多垃圾代码。
我当时不以为然,谁会愿意用更烂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现在想想,那时的自己too young,too simple!我们从心底里不愿意用更低效的算法,不愿意写更烂的代码,但是,实际上我们一直在做着那些我们觉得是耻辱的事情。做完这些事情后,我们竟然还在给自己的过错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啊,要是再给我一点时间完全就不是那个样了!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当时我能容忍那些丑陋的东西?如果再给我一点时间,我能写得更好吗?我想了想有两个重要因素影响着程序员生产的代码。
  1. 对作品的期望
  2. 写程序的驱动力

1 对作品的期望

对作品的期望也可以认为是写程序的动机和目的。你为什么要写程序?是遇到了问题需要一个小工具?是为了实现一个想法?还是为了应付老师的作业,为了混口饭吃?
我觉得写程序的动机对最后产品的影响至关重要。程序的目的几乎决定了你写程序的状态。倘使你有一个美妙的想法,你想通过程序来做点什么,那么在写代码时,我想你的状态可以用 像打了鸡血一样 来形容。如果仅仅是为了应付某项自己也觉得无聊的任务,那么写着写着就没了动力。
回头看看自己作品,为了应付任务的占了多数(失败啊!!!)。在写作业时,我经常想:哎呀,这个东西写完就拉倒了,助教都不看你代码。以后也不会碰它了,犯得着做这么多设计嘛。用着为日后拓展和维护提供便捷的心来写作业简直是自找麻烦。这么个作业,完成功能就好了。我的老师教导我,写软件呢,一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当前和未来的发展形势来做设计。唔……又有了写烂尾代码的理由。那程序的未来就是评分结束后没有未来。这样的做法极度功利,但又似乎合乎逻辑。再多一点时间,也不能做得更好。
当然,我们也会遇到自己特别想做的事。我们写程序不是去应付任务,而是去改变世界(- -|||有点大了呢)。你心里有个美好的事物,你还会愿意那么随便搞搞,草草了事,提交万岁么?你对作品有了高层次的期望,你希望它有未来,你也希望显示自己的才华。所以,你或许就打了鸡血?
喂,你是想说对作品期望低就不能做得更好,对它期望高就能了吗?唔……也不全是那样啦。“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没听说过?再高的期望,也需要脚踏实地的写啊,亲。

2 写程序的驱动力

大学三年,我对某个英文单词有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他就是人见人怕,花见花败的deadline君。每当deadline降临,人人网和学院的教学支持系统上总是哀声遍野……呜呼,deadline猛如虎,让我吃得苦中苦。于是,软件开发除了什么测试驱动之类的方法论外,还有种杀敌千万的deadline驱动。有位同学曾画过一张关于生产力和时间关系的图。大致意思是,平日里游手好闲,而deadline临近时,生产力陡增,deadline一走,生产力陡降……这是神奇的现象啊!
这种deadline驱动的开发方式和所谓拖延症关系密切。没当deadline来临,我们总是会说:再给一点时间吧,我能做得更好。真的吗?据我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真没看出来。我院在过去的一个学期里,出现了数次作业deadline延期现象。一般的桥段是这样的
  1. 某作业一个月以后交
  2. 大半个月里动手的寥寥无几
  3. 我擦,deadline要到了,还没做呢
  4. 老师,能不能宽限几天?
  5. 哈哈,推迟一个礼拜,先缓缓
  6. 干啊,deadline又来了,还没写完呢
  7. 老师,能不能再宽限几天?
  8. 不管了,交!
实践证明,即使再给你多一点时间,你也不能做得更好,因为 你把时间浪费在了等待下一个deadline上 !于是乎,我对自己安慰道:唉,咱尽力了,本来能做得更好的,时间太紧,没办法。这是何等悲哀!
当然,除了deadline驱动,也有很多是兴趣驱动和热情驱动,想比而言,他们的工作时间更加分散。当然,生产力不是平均的,在兴奋点上时,生产力出奇的高,在低估时,也出奇的低。程序最后要么是做得比较完整,要么就是挖了一个大大的坑。前者靠坚持,后者么,热度过了不想写了。这时候再给一点时间能做得更好么?我相信,能坚持的同学会把这些时间利用起来,慢慢完善。而挖坑的同学……早就不需要更多的时间了。

3 小结

文章乱七八糟的,其实我最想说的是,如果自己是抱着应付的态度,以deadline驱动去写代码,那么给再多的时间都是浪费。软件的品质也不会高到哪里去。如果真心想写,并且能坚持,多一点时间就真是好事。

我为什么不参评教授?

我为什么不参评教授?:
(按语:本文原载于《南方都市报》2012年5月2日版,发表时略有删节,此为完整版本)
武汉大学法学副教授陈少林因没评上教授,而拳打一名评委会成员,并扬言要挨个收拾那些让其受到不公对待的评审们。
我理解陈少 林副教授的举动。得知他慨叹自己已47岁,再不评上就没有机会了,我更是不由得心生悲凉。如今的高校,众多博士毕业不久的二三十岁的年青副教授们,都充满这种体制内积极上进的渴望和“紧迫感”,更何况这位已把一生都搭在这个荒唐教育体制的人。
尽管如此,我还是想对陈少林老师说:何必参与这种无聊的游戏?如果真有本事,是否评上正教授,又有什么关系?
也许,我这里所谓的“本事”,显得有些苛求,尤其是让一个试图按照现有学术评价体制来实现自身学术地位的人而言,要让其另辟出证明自己本事的标准,实在有些勉为其难。然而,我想说,在中国大学教育缺乏基本的独立、自由、伦理和尊严的今天,一个人如果把全部心力都用在这种不靠谱的职称评审机制上,会逐渐丧失发现并实践自己真正的学术能力的宝贵机会。
2006年我博士毕业,当年即破格评上了副教授。我有自知之明,知道按真正的学术标准,自己如今是远远不够格当个正教授的,但是,要按中国的大学学术标准,我稍微再用点力,两三年内要评上个正教授,也并非难事。但是,评上副教授一年以后的2007年底,我就彻底想通,这辈子坚决不再参评什么教授职称了。
自那以后近六年过去了,期间我的精力主要用在教学活动上,每学期都会上全新的内容。我相信教学相长,热衷于在各种场合和学生讨论交流,也从中受益无穷,乐趣多多。这些年中,我不再按照学术核心期刊的标准写作,但也写了一些说真话的文字,出版了一本专著《哈特的法律实证主义》,一本影响颇佳的法学随笔《法律人的救赎》,一本译著昂格尔的《觉醒的自我》。几年间,所在大学不少与我同年甚至比我年轻的同事都顺利评上了正教授,我是真心祝福他们。我自己不着急,但许多关心我的领导、朋友和同事,包括我的学生,都时常力劝我快快评个教授吧。我真心感谢他们。因为我是副教授,在一些论资排辈的学术场合,当然也受到过不少冷遇。那年萧瀚事件过后的一次饭局上,一位副校长劝我理解校方难处,旁边一位处级干部偷偷问别人:他还是副教授吧?我感觉那位处长特别特别好玩。
我为什么决定不再参与这种职称评审?最直接的理由就是不想再按这个标准活下去,害怕自己因此越陷越深,自废武功。我虽然知道自己学术视野和能力都有很大不足,但我更严峻地意识到,如果我竟然在这种评审机制中如鱼得水获得成功,那么恐怕我残存的一点点治学的能力和一丝丝精神的独立,也将丧失殆尽。很多劝我评教授的人都有很多假设式的推论:如果你评上教授,你会有更高的薪水;如果你评上教授,你会有更多的资源;如果你评上教授,你会有更高的地位。就像有一次可敬的校长对我推心置腹说的那样:洪果啊,你想,如果你能在体制内有所建树,你不是就能实现更多的改变吗?嗯,这些如果当然都很有道理,可是,现实却很奇怪,如果每个在这种机制内谋得一席之地的人,都按照自己的“如果”获得了实现自己更大抱负的机会,那中国大学的学风、精神和学术产出,早就应该焕然一新了,为什么我所见的情况却完全并非如此呢?
实际情况是,追随这套标准一路走下去的人,会对这套标准带来的戕害习焉不察。当一个人已从这套标准中不断受益,他就更难自觉做出反思和批判。一个被格式化的人,屁股已经决定脑袋,要想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谈何容易?要想做出改革和创新的行动,更是痴人说梦。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失去的不像我们担忧的那么大,得到的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小。这就是人生,是我无比相信的辩证法,也是我深切感受到的生命危机所在。一个人一旦不再把心思放在追逐这种本就已经声名狼藉的教授名声和地位之上,他反而可能认清学术的意义所在,认清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保持自己的良知和底线,做一个自由的教师,自由的公民。只有当你抛弃这一切的虚饰和装潢,你才能更加敬业,正视生命中的各种想象和可能,正视你活在这个世间的责任和价值。
大学本应充当守护社会精神的最后一方净土,本应成为引领人类文明前行的前沿阵地,但今天中国的大学,却成为一个最唯唯诺诺的机构。重庆事件后揭示出来的许多大学和学者主动迎合权势和金钱的教训,难道还不足以让我们有所警醒?而在大学里面随波逐流的许多人士,不关心这个时代发生的问题,不担当知识人应有的使命,反而有意无意地积极参与各种分羹逐利的活动中来。长此以往,思考缺乏穿透力,人格缺乏独立性,既没想象,又没行动,这样下去,还期望能给学生传播怎样的自由和真理?
我上面的一番表白,完全是一种自我的个体化的言说,希望不至于引起大家的误会。我仍然尊重并理解许多在职称道路上奔走的同行。每个人的道路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实现自我的方式也是不同的。这其实才是我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在政治化和世俗化双重冲击下的大学教育体制下,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日子里,我想我还是可以做一棵独立挺拔的小树的。
最后我要说,为评个职称而打架是不对的,太斯文扫地,尤其是打女人。

KK,信息时代的达尔文——的肩膀

KK,信息时代的达尔文——的肩膀:
(KK新书《技术元素》书评)
“它是那么的快——就像你跪着种下一棵树的种子,然后在你还没来得及抬脚起身的时候,它就已经茂盛到吞没了整个村庄。”在描述信息洪流规模增长速度的时候,詹姆斯·格莱克(James Gleick)如此形容。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两位经济学家哈尔·瓦利安(HR Varian)和皮特·莱曼(Peter Lyman)估算了一年中全球信息化生产的总量后发现,2000年全球新信息的生产总量为1.5EB*,相当于国会图书馆藏书量的37000倍,之后几年年信息总量增长高达66%。在KK看来,未来数十年信息仍将保持这样高的速度增长。
7%-8%的GDP增长速度已让中国成为经济增长明星,66%的信息增速的确会让无数人抱怨自己已经无法应对信息洪流。Google试图帮助人们筛选信息,“Google让人变蠢”却同样引发无数人的共鸣。
信息时代最大的问题是信息,信息时代最大的成就也是信息。
中文版《技术元素》是KK博客“The Technium”专栏的结集,虽由一篇篇短小的博客文章组成,但毫不夸张地说,几乎都是干货。如果从没读过KK的《技术想要什么》(以及《失控》),阅读过程甚至可能产生文章“水分”太少继续补充大量背景知识才能理解KK精炼语言背后所表达的涵义。KK在书中照样用了大量图表和数据表达了他多部作品的核心主题:技术有自己的进化方向,虽然人类是所有技术的发明者,但人类无法掌控技术的命运(无论过去、现在或未来)。请放手(去中心化),让技术(自底向上地)自由成长。
《技术元素》中许多文章也是对KK此前作品的补充和进一步思考。在《失控》中,KK花了大篇幅描述单个蜜蜂与蜂群的关系,来证明他对自底向上地去中心化思想的推崇。在看到维基百科这种需要由极少数核心精英层才可把控质量的项目时,KK写下了《只从底部出发还不够》,“要得到最好的结果,我们也需要一些自顶向下的智能”。关键原因在于“时间”。纯粹地道的达尔文主义的主要缺陷是,它发生在生物学时间内,这需要亿万年。在以三个月为评价周期的互联网项目中,需要亿万年才能实现的进展等于没进展。
新技术最大的好处是帮你解决老问题,新技术最大的坏处是产生了新问题。新技术刚被发明的时候,除了带来问题以外,很多时候甚至无法解决问题。这是技术的困境。
作为一个坚定地技术乐观主义者,KK坚信技术可以造福人类。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这一二十年间,或许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时期。经济学家查尔斯·肯尼(Charles Kenny)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的一篇文章中写道:“1990年,世界上将近一半的人生活费低于每天1美元;2007年,这个比例缩减到28%。发展中国家营养不良的人口比例从1970年的34%降低到2008年的17%,虽然这段时间同时也是全球食品价格的高点。……武装冲突的数量及死亡率在冷战结束后持续降低。从世界范围来看,从2000年到2008年战争伤亡降低了40%。……没有更早的统计资料显示最近十年是史上最和平的十年,但从人均暴力死亡数来看,最近十年是过去五十年中最低的。”
肯尼和KK的乐观并非情绪上的乐观,而是基于证据和事实的视角,是“可以也应当用事实来检验”的理性思考的结果。此外,肯尼说,当我们乐观的时候,我们的行为也会表现得更好。进步信赖于创新,而创新需要乐观主义。在被问及KK为何如此乐观时,KK答复道,乐观来自我长期的观察。
在KK看来,技术不会取代人类。自然界中的新物种极少取代老物种,它们更愿意以其它物种的成就为基础,与现有生物体一起发掘一个小的生态环境共同生长。技术会弥补人类的不足,它在人类需要的它的地方出现。我们希望和远方的人沟通,于是人们开始训练鸽子,然后发明电报和电话。我们希望更快更安全地前往外地,人们开始训练马,制造马车,然后发明蒸汽机和内燃机。
KK努力总结了很多规律。在《失控》中,KK富有预见性总结了造物九率。在《技术想要什么》中,他用极富洞察力同时也是极富想象力地推导出技术是一种生命。像1829年“技术”(Technology)一词首创于詹姆斯·雅各布·毕格罗(James Jacob Bigelow)教授的《技术的要素》(Elements of Technology)一书,并在日后奠定了“Technology”一词成为通用术语被广泛使用一样。在自创的术语“技术元素”(The Technium)专栏中,KK同样用一篇以自创的术语“上行创造”(Upcreation)为名,对技术元素规律做了一次小结,同时表达了他在技术哲学或技术元素科学(如果未来有这么一门分支的话)上的野心:“我们缺乏信息时代的达尔文或爱因斯坦,我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把这些线索和技术术语的只言片语串起来。”
—-
注*:EB为信息存储单位。1EB=1024PB,1PB=1024TB,1TB=1024GB。
另注:文中的“KK”为Kevin Kelly。

【往事】从俄国到中国——“土地革命”的理论与实践

【往事】从俄国到中国——“土地革命”的理论与实践:
为什么要搞得那么血腥?农民也许不会为了几亩地“抛头颅洒热血”,但如果共产党的胜利他们可以得到好处,共产党的失败他们就会有生命危险,那当然他们就会容易被高度地动员起来。因此,一定要搞流血土改。
从俄国到中国——“土地革命”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秦晖 | 来源: 《文史参考》2012年第8期(4月下)
我们说中国革命是“土地革命战争”,但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最关键的因素吗?国共两党分野是土地改革者和反土地改革者的分野吗?内战期间国民党失人心,共产党得人心是因为分了土地吗?这场内战以共产党胜利告终,这与土改之间是什么关系?
国共双方都不太重视“土地问题”
国共两党的土地政策显然有非常大的差异,共产党的土改政策要比国民党激进得多。但如果依土地问题分析当时中国各支力量的话,国民党绝不是最保守的。国民党当然是反对暴力土改,但是它的意识形态中还是有所谓“平均地权”的内容。尽管很多人指出,因为国民党基层有很多既得利益者,因此贯彻这个意识形态有很多阻力,但是不管怎么说,国民党的理论中有这个意识形态。当时认为连和平土改都不必要的保守势力是第三方,所谓的第三方,就是在国民党和共产党之外的势力,比如民盟。民盟主要是两部分人:一部分是自由主义者,一部分是传统文化本位派。资本主义经济学强调维护产权,自由主义者对于国家没收土地这种做法肯定反对;传统文化本位派就更不用说了,本来就认为传统乡村非常美好、和谐,有德高望重乡绅,按照儒家的伦理把这个乡村治理得井井有条。而乡绅用共产党的话叫做土豪劣绅,而土豪劣绅这个词在国民党的语汇中也同样在使用。所以在土地问题上,共产党最激进,国民党次之,第三方最保守。
从1943年到1947年,国共两党为了解决他们的纠纷,进行了非常复杂的谈判,他们谈了许多问题,核心问题就两个,“一个是政权,一个是军队”,无非是共产党可以有多少军队,共产党可以占几把交椅。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当时国共两党都认同,区别在于共产党认为先搞政治民主化再搞军队国家化,就是国民党要先放弃一党专政我才能考虑我的军队怎么处理的问题;而国民党的理论是先搞军队国家化再搞政治民主化,共产党要先把军队交出来,然后我才开始搞民主选举。双方就在这个问题上争得不亦乐乎。除此之外还争了很多问题,甚至国共两党之间花了很长时间探讨怎么治理黄河。1943年到1947年国共谈判的文件有几百万字之多,一个字都没有谈土地问题。
中共土改学的不是马克思经典
中国的“土改”是学习列宁经验,而非马克思主义。1861年,俄国搞了一次私有化。这次私有化是典型的权贵私有化。用国家权力将农村公社最好的一部分土地割出来交给了权贵。用今天的眼光看,就是搞了一次MBO(管理者收购)。当然,1861年的改革从方向上讲是进步的,是要走市场经济的道路,给农民自由、把土地解脱出来。但是过程很不公平,这当然就会遗留严重的社会问题。
经典马克思主义假设资本主义会消灭小农,待资本主义发达起来以后,小农变成农业资本家和农业工人,在这种基础上搞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在俄国这样一个专制的国家搞土地国有化就是恢复“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非常反动的行为。普列汉诺夫曾经讲:“如果按照民粹派的做法搞人民专制,然后由国家把土地控制起来,这样就会造成一种反动的政治畸形现象,犹如古代中华帝国和秘鲁帝国。”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非常强调“一定要经过一个资本主义的阶段,”因此,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呼吁资本主义热烈的程度甚至比资本主义还要高。
1907年的斯托雷平改革更是所谓的“警察式私有化”,就是把1861年以后剩下来这一部分农村公社也解体掉,这就引起了农民强烈不满。这种不满被马克思主义者看到,就此马克思主义者就展开了一场讨论:如何看待农民的不满。农民反对斯托雷平私有化,从本质上看是“开倒车”,逆历史潮流而动。马克思的理论是“农村公社应该解体”。但是农民的反对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个解体方式是剥夺农民。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到底怎么看这个问题?列宁便看准了农民的情绪是可以利用的,因此他主张摆脱教条“跟民粹派抢潮头”。
俄国土改不是布尔什维克的功劳
1917年,布尔什维克并不控制农村,当时的布尔什维克主要是城市党,甚至不是一个工人党,而是一个士兵党。也就是说,布尔什维克在农村没有多少力量。革命在农村是一个自发的过程。现在的材料显示:“87%的土地分配是在布尔什维克执政前由农民自发完成,所谓农民自发就是基本上是由农村公社来搞的。”布尔什维克在农村建立政权时,土地已经分完了。农民不懂什么地主、贫农的阶级划分,更没有搞你死我活,只是把土地拿回来就是了。通过这样一场土改,俄国形成了传统农村公社的一统天下的局面。讲得简单点,俄国农村很大程度上回到了斯托雷平改革以前的状态,绝大部分土地是属于农村公社所有,但是这个过程并没有发生什么一个阶级和另一个阶级的斗争。
直到1927年,俄国农村还有95%的土地属于农村公社,私有土地很少,农民集体主义非常发达,这种农民的集体主义和布尔什维克国家对农民的要求对立,布尔什维克要搞的不是集体主义,而是国家主义,就是国家把农村控制起来,农村中的粮食可以随意调走,他要做到的是这一点,他为此就要搞集体农庄。1929年的集体化搞得非常血腥,俄国农民对集体化的抵抗是非常之惨烈的,有人称之为“斯大林的农民战争”,俄国把一百多万富农给流放了。有人说这是极左,从今天看起来也不能简单那么讲,当时之所以搞得那么惨烈,的确和农民的反抗很强烈有关系。为了摧毁这种传统集体主义,要建立官方集体主义,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在农村展开阶级斗争。在俄国阶级斗争不是土改时搞的,而是集体化的时候搞的。
1929年的农村革命,实际就是一次在农村中展开阶级斗争,瓦解乡村传统认同,清除民间组织资源,建立高度科层化官方控制体系。这套农村改造模式在俄国不是和土改同时进行,而是和集体化同时进行。但是在中国就不是这样了。中国地主绝大多数是2000年私有制下形成的老百姓,只不过是比较富。普通农村和平民地主之间本来怨恨并不大。这与俄国的情况不一样。当时俄国这个过程中产生的阶级斗争舆论已经上升为一种意识形态传到了中国,然后由中国去发动中国的农民对农民进行流血斗争,从而形成了现代中国的革命史。
国民党为“抗战”把农民得罪光了
对于农民来说,他们不喜欢国民党,同情共产党,是抗战期间非常突出的现象。在抗战之前,农民在国共之间的倾向性并不是非常明显,这也是土地革命没有成功很重要的原因。但是抗战期间国民党和农民的矛盾的确变得很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国民党在抗战期间横征暴敛急剧增加。抗战期间国民党财政状况有了很大变化,抗战以前国民党的财政基本上是靠东南沿海通商城市,那个时候田赋属于地方财政,中央财政是不拿的,但是抗战就不一样了,东南沿海国民党原来一些财政基础都没有了,国民党把它的全部负担移到农村。而且为了解决战时财政问题,抗战刚一开始就实行所谓“田赋收入归中央”,而且为了田赋增收,开始扩张乡村组织,搞了很多基层干部。那时候国民党的基层干部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和共产党搞的农民运动一样,搞“痞子运动”,搞一些很横的人管农村,可以想像这些农村干部做了什么事,主要就是要钱、要粮、要命。当时乡村中有头有脸的人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干这种事,因此国民党基层干部跟农民关系的确很坏。
曾经有人统计了民国时期三千多起农民骚乱,绝大部分跟地主地租没有多大关系,都是跟国家的行为有关系,都是跟基层干部的腐败、敲诈勒索、贪污公款有关,一直到土改的时候还是这样。我们党发动“土改”让农民诉苦,看农民诉苦的材料就会发现,绝大部分诉苦诉的并不是周扒皮收了我的地租,基本上诉的都是官府的苦,讲得简单一点就是所谓的政治压迫,所谓政治压迫就是国家的横征暴敛,而地主经济剥削这种诉苦案件是很少的。这里有一个问题,如果打仗会增加农民负担,共产党也要打仗,而且共产党打仗负担也是来自于农民,为什么农民同情共产党而反对国民党?农民对共产党最初的好印象就是因为共产党比国民党清廉,统治成本要低。
就全国而言,内战期间共产党统治区农民负担平均比国民党统治区更重,因为共产党统治区毕竟比较小,而且穷的地方比较多,国统区地面比较大,还包括江南那些富裕的地方。但是,中国国家财政统一调配能力是很差的,很难从一个地方征收资源用于另外一个地方,而当时国共内战主要涉及地区,比如华北、山东、苏北、陕西、山西,国共两党农村基础都差不多,大家都就地征粮,老百姓还是欢迎共产党,原因是国民党比较腐败,统治成本比共产党要高。
 暴力土改叫农民纳“投名状”
通过打仗来夺取天下,仅仅讲民心向背很重要吗?我们经常讲一句话,“得人心者得天下”,这句话讲讲可以,真的要落实在什么条件下才真正的是“得人心者得天下”呢?只有民主选举。比如我认为共产党比国民党好,选举时我就会投共产党一票。但如果是国共两党打仗,即使我认为共产党比国民党好,我愿不愿意为共产党“抛头颅洒热血”就是另外一个问题。战胜者一方与其说要赢得民心,不如说要尽量动员资源。战争胜负归根到底是动员力,不取决于哪一方得到的好感更多,而是取决于哪一方能够为你玩命的人更多。我愿意投你一票,未见得愿为你“抛头颅洒热血”,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虽然老百姓同情共产党,厌恶国民党,这一点不需要土改就可以做到,但是如果要做到高强度的动员,这个同情是不够的。为了动员资源,就必须要“土改”,这时候的土改含义就不是平分土地了。
有人做过统计,整个土改运动中70%的流血是发生在1947年前后的老区土改,而老区土改基本上没有平分土地功能的。什么叫老区?所谓老区就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已经统治了很长时间的地方。抗战时期共产党没有搞土改,但是仍然搞的是减租减息,公平负担。总而言之,还是要把地主基本上剥夺了,只不过不搞暴力阶级斗争。到了1946、1947年的时候,土地已经是非常之分散,老区是没有什么土地可分的,但是恰恰是老区土改,几乎是村村流血,没有哪个村是不死人的。
很多材料显示,晋绥边区土改流血比较厉害,说那里是康生主持的,所以极左。康生现在被认为是一个坏人,因此他搞的土改就比较好说。可是我们要知道,晋绥边区绝不是最左的,绝不是流血最多的。晋冀鲁豫地区土改也是村村死人。说晋绥边区的土改是康生搞的,毛主席不知道,这怎么能服人呢?晋绥边区跟陕甘宁边区只有一河之隔,晋绥边区的两个人就是毛主席派出去的,一个是毛主席的大秘书,一个是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
当时,《人民日报》在土改动员时曾经登有一个案例,说的是辉县二区南平乐村。这个地方已经搞过好几轮了,都认为搞得差不多了,但是还不够,有几家地主没有斗。最有意思的是说:“如经地(经营地主)张自如,人三口种地产量二一石,每人平均七石,比全村平均数多百分之五。”就认为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经地丁国平,人九口,地五十一亩四,其实经地丁国平人均收入连平均都达不到,因为通过张自如的例子可以算出平均值,“但是他家的生活不错,因为他有一个儿子是小学教师,儿子当教员,每月有一笔工资,儿媳妇戴着首饰,穿戴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这就认为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不断地查、不断地斗,一定要斗死人。每个村都建立了各项数字统计表,统计显示了群众打死人的数量和斗争果实分配表。斗争果实中土地是很少的。如河南这个土改点,全村两千多亩土地中只有161亩是胜利果实,也就是说有7.2%的土地被重新分配,可就在这个113户的小村庄就有七个人被群众打死。吴村6000多亩土地,只有500多亩是斗争果实,但是这个村被打死20个人,其中地主14个,还有5个是特务,1个是恶霸,在这个斗争当中有18%的人逃亡了。
老区土改出现的逃亡是非常严重的,国共双方都有统计数字,我在台湾看过国民党方面的统计数字,数字差不多,大约是20%。这场土改运动的结果是斗死了2%的人,斗跑了20%的人,这20%的人逃到国民党那里,大家想想会造成什么样后果?这些人就是我们经常谈到的“还乡团”。在国民党称他们为匪区难民,怎么对待他们是非常头疼的事。国民党有人主张是武装这批人,支持他们打回去,他们可以成为国军的群众基础,可以提供各种情报等等。后来经过讨论,这个计划被否决了。国民党觉得如果这样做就得罪了80%的人,反而很糟糕。后来的结果证明国民党很失策,不支持这20%的人,你就完全没有任何社会基础。但是如果支持这20%的人,你就和80%的人站在对立面。国民党最后没有组织他们还乡,让他们自谋出路,结果这些人很多都是在国民党统治区流离失所,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也变成了国民党的反对势力。
为什么要搞得那么血腥?农民也许不会为了几亩地“抛头颅洒热血”,但如果共产党的胜利他们可以得到好处,共产党的失败他们就会有生命危险,那当然他们就会容易被高度地动员起来。因此,一定要搞流血土改。流血土改搞到什么地步呢?一个4075人的村子,斗争中打死了25人,其中只有两个人是地主,四个人是富农,其中有10个叫做恶霸中农,有9个叫恶霸贫农,全村被斗争的户达到332户,被斗争1201人,斗争中的积极分子862人,其中真积极分子271人。在打死5条人命后,这些半积极、假积极的人都交了投名状,最后不得不变得真积极起来了。要让大家抛头颅洒热血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让你没有退路,有了投名状就不怕发动不起来了。1947年4月,刘少奇到晋察冀中央分局讲到,“要以复查为中心,动员党政军民的力量搞个彻底,所谓搞彻底就是要死一些人,搞彻底了,负担重些,农民也甘心,扩兵也容易。”再三复查的意义并不在于再找一点土地,而是再流点血,一定要形成一种你死我活的氛围,只有这样高强度动员才可以实现。
在土改中分的是谁的土地呢?一部分是地主土地,还有另外一个部分就是分掉农村中的族庙公产,把传统农村中作为传统认同象征的社区公有土地彻底消灭,实现百分之百的土地私有化。这样土改以后的中国农村就变成百分之百的小农私有制。
1929年,俄国的布尔什维克在农村公社的基础上搞集体农庄遇到了极大的阻力,要流血成河,付出惨重代价才把农民赶进集体农庄。但是在中国这样“一小二私”,完全没有集体主义的背景下,却很容易从“一小二私”变成了“一大二公”。俄国1929年集体化的时候爆发了很多农民暴乱,仅仅伏尔加河中下游地区就有70万人,苏联出动了大量正规军,出动了飞机、坦克,还出现了红军哗变。但是,中国在集体化过程当中却要平静得多,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土改中的你死我活,一个方面提供了高强度动员机制,把组织资源高度的一元化;另一方面,把传统的乡村认同一扫而空,使得乡村社会彻底丧失了自主治理能力,以至于到了1960年出现饿死几千万人还基本维持平静。

Friday, May 4, 2012

Google+ 新介面完美變臉成 Pinterest 驚豔多欄動態資訊流

Google+ 新介面完美變臉成 Pinterest 驚豔多欄動態資訊流:
google  pinterest-01
今天要來推薦一款很酷炫的工具,可以幫你把Google+的新版介面,改造成類似Pinterest動態多欄資訊流,不僅視覺效果與介面操作讓人驚嘆,而且更棒的是還解決了Google+寬螢幕時右方空白問題,把資訊擺在主角位置,讓你可以快速瀏覽更多資料量。
這款工具就叫做:「Google+ Pinterest」,由Google+裡的高手Kevin Wang設計,你可以在Google ChromeFirefox瀏覽器中安裝,接著不需要特別設定,就能享受很棒的Pinterest資訊瀑布流。
「Google+ Pinterest」之前已經發佈測試一段時間,經過大家的回饋修正後,現在發佈了設計者認為的正式版本這款工具一個大優點就是會隨著你的螢幕大小自動調節Google+訊息欄位,如果你是大型寬螢幕就能享受4~5欄的資訊流,如果你是小型螢幕也會自動調節到3欄,動態效果十分突出。



如果你使用Google Chrome,直接到「Google+ Pinterest」網頁點擊右方的綠色〔Install〕安裝即可。
如果你是Firefox用戶,先安裝「Greasemonkey」,然後同樣到「Google+ Pinterest」網頁點擊右方的綠色〔Install〕安裝。
google  pinterest-02

接著重新整理你的Google+網頁,就能看到原本只有一欄資訊,現在變成多欄動態瀑布流的樣式囉!
google  pinterest-03

而且這款「Google+ Pinterest」在一些小細節上的設計也很貼心,例如當你不斷往下捲動,就會自動載入新內容。
或者當你滑鼠游標移動到某則訊息上時,這則訊息會反綠光,並且這時會暫停資訊的自動載入,以免你正在閱讀的內容跑掉。
google  pinterest-04

「Google+ Pinterest」還幫你把原本Google+新介面左右兩方的功能通訊欄位收起來,當你需要時,游標移過去,就會自動彈出。
google  pinterest-05

不管你的螢幕、視窗大小,「Google+ Pinterest」都會自動幫你調節出適合的資訊閱讀寬度,這是我覺得最棒的一點。
例如我把視窗縮小,「Google+ Pinterest」會保留三欄資訊,但會自動縮小每欄的寬度,讓我在小視窗時一樣可以順利閱讀。
推薦喜歡玩玩網頁改造的朋友,或者不喜歡Google+新介面的用戶,可以試試看這款「Google+ Pinterest」。
google  pinterest-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