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11, 2012

程序式编辑程序

如果你没明白这个我自造的词组的话,那听我慢慢解释。另外我只用过 Vim,但我相信 Emacs 必然也是如此,下文所有的“其他编辑器”都是指“Emacs/Vim之外的所有其他编辑器”
曾 经有一个朋友,属于微软系的,入选过微软中国区 MVP,有一次他问我,Vim 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东西。我对 Vim 一直是三脚猫的水平(到现在也是),我说,这玩意的学习曲线几乎是垂直的,非常难上手,但是很强大,把常见操作都“宏”化了,比方说 dd 是删除一行,fa 是光标挪到下一个字母 a 的位置,而 dfa 就是删掉从当前光标到下一个字母 a 之间的所有内容。他“哦”了一下。但我自己也没法更好的解释 Vim 到底好在哪里了。
前些日子,看到一篇文章《程序员?还是小丑?》,里面第一个段子是,打印 10 个 hello,结果小丑写了 10 行 print "hello"。有人在回复里打趣
或许第一个小丑用的是Vim,我相信任何编程语言的for循环都不会简单过vim的yy10p的。
或者是 Y10p
确实,在那些回复里看到的唯一一个更短的是 Python 的 print “hello ” * 10
但 同时我意识到,这是一个 Vim 跟其他编辑器最主要的差别。如果是更复杂的操作,你可以在任何编辑器里录制一个宏,然后重复,但是对于这么一个简单的操作,其他编辑器里很难用同样如此简 洁的输入来达到同样的效果。比方说你可以复制当前行然后粘帖10遍,但是,在Vim里,“10”这个数字是作为参数来输入的,而 Y 和 p 组合后就类似于 PHP 里的 str_repeat 函数。
所谓“程序式编辑”,就是把 Vim 的编辑方式看成是一种语言,把每个操作都看成函数或者关键词,所有操作合在一起看成是一段用来生成程序的程序。这就是 Vim 跟其他编辑器的根本差别。
这 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 Vim 难学:作为成生程序的程序,就需要尽可能的简短(如果命名都用 Java 的方式,那必然生成用的程序会比成生后的程序更长,那还不如直接书写最终程序本身了),所以函数都使用一两个字母来命名……这就必然导致了难学难记:这门 语言需要你记住几十个函数,每个函数都只用一两个字母命名,而所有操作组合起来就像一段被混淆过的代码,你很难通过读混淆过的代码来学习程序(也就是看别 人用 Vim 的方式),所以几乎是唯一的出路就只有硬背函数名,并尝试自己组合运用这些函数。这还不包括 Vim 的配置文件本身也用的是图灵完备的语言。
我之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搞明白这个本质性的差别,所以在 UltraEdit 上耽误了这么多年,2011 快过去了,今年最大的收获就是开始入门 Vim 和 Git,同时也有点悔,如果早两年这样就好了。
这 个世界上有大量的编辑器,常见的、拥有大量用户的也不下十余种,我之前接触的论调都是说 Vim 或者 Emacs 具有无限扩展的能力,其实编辑器发展到今天,差不多该有的功能都有了,别说什么代码高亮文件跟踪自动完成正则替换,就算插件啊宏啊内置脚本语言啊,也都 有,差也差不到哪去。而且很多都有独门的绝活,像下图中 Sublime Text 可以显示整篇代码的缩略图,就必须是原生 GUI 才能实现的功能,内置语言再高级也没用。

但 唯独这编辑方式,是刻在骨子里的。如果不是见识了 Vim 的极致的高效,我也无法理解不单是纯键盘输入,连方向键都要用字母键代替。对待这个基本问题,要么是像 Vim 用模式来区分,要么像 Emacs 一样用组合键来区分,再无更好的方法。其他功能都只是锦上添花。
所以这个世界上编辑器只有三种,Emacs、Vim,和其他。或者说,编辑程序的方式有两种,程序式编辑程序,和文本式编辑程序。

Saturday, March 10, 2012

没有人能挡住你胡思乱想

http://www.dfdaily.com/html/1170/2012/2/18/745605.shtml
  小  宝
  1974年,罗兰·巴尔特(通译罗兰·巴特)来到了“文革”中的中国。三十多年后,他的《中国行日记》在法国“出土”,中文版今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当时中国大使馆正式邀请罗兰·巴尔特访华,旅行者自付费用,官方旅行社安排行程,旅行为期三周。巴尔特一行受到邀请,大概因为他们是当时法国有 名的左派,而且还是毛派。估计大使馆知道一点巴尔特在欧洲思想界的影响,但未必有兴趣或者有能力读他的《零度写作》、《神话研究》、《S / Z》。他们 应该听说过他是符号语言学家,但他们还知道他是个烟酒之徒、是个对漂亮男臀津津乐道的龙阳爱好者吗?对此他们可能一无所知。当时各界的八卦情报能力没有今 天这么强大。
  他后来让各方面都有点失望。法国的一般舆论以为,他访华回来,会像访苏归来修正对苏联乐观看法的纪德一样,修正他对中国的看法。结果他访华后撰 写的《中国怎么样》,角度婉转,不讨论政治,相当善意地表达了对当时中国的理解——或者说不理解。而中国的“文革”领袖,如果企图影响、教育这些西方的左 派,他们会更灰心。这本有趣的《中国行日记》告诉读者,从第一天开始,巴尔特从本能到理性,都极度厌恶那套意识形态的陈词滥调。
  巴尔特把这些陈词滥调学术化地称为“砖块”、“俗套”、“多格扎”,以此指称毫无生气的政治化语言的修辞、句法和结构。进入中国之初,他几乎被 这样的语言环境窒息:“所有信息的完全封闭,性政策的完全封闭。最为惊人的是,这种封闭是成功的,任何人,不论他逗留的时间长短和条件如何,都不能成功地 在任何一点上突破这种封闭。”“就我个人来讲,我无法在这种激进主义、这种狂热的连续性、这种强迫性和偏执狂的话语中生活。”“没有任何偶遇事件、皱痕, 没有任何俳句,细微差别何在?乏味吗?就没有细微差别吗?一周以来,我没有写作的激情,没有写作的快乐。枯燥,乏味。”
  这场旅行从头到尾足足二十四天。二十四天以后,巴尔特并没有精神崩溃严重抑郁,甚至连开始常常提到的偏头痛都消失了。道理何在?这本书给我的乐 趣,就是仔细阅读后自以为发现了巴尔特自我拯救的秘密:别人能限制你胡说八道,可是没有人能挡得住你胡思乱想。胡思乱想是战胜乏味专制的小李飞刀。
  巴尔特是基情四射的同性恋。1974年的中国行,环境封闭,他的内心却越来越放荡,他的旅行注意力,越来越投向人的身体,投向与情欲关联的事物。正是这种以内抗外取得的平衡,维持了他的心理健康。
  他们参观北京新华印刷厂,“索莱尔斯对品种繁多的校样非常感兴趣,而我,则对操作印刷机的那些身体(男人及女人)感兴趣”。
  在上海,他观察陪同他们的作家叶雅理(音译),“他的秃顶受到他的严格保护,总是戴着鸭舌帽,把安全帽高高地戴在头上”。陪同他们的第二天,叶作家把裤子穿反了。
  看杂技演出,他关心:“我旁边的小伙子是谁?他白天做什么?他的房间是怎样的?他在想什么?他的性生活是怎样的?他的领口很小,白色而且干净。两手细软,指甲很长。”他特别欣赏男手的白净、细嫩、柔软、湿热,在日记里反复提及。
  复旦大学五位英姿飒爽的青年教师给法国人讲解批林批孔。巴尔特看着他们,思绪如野马奔腾:我会喜欢他们中间的哪一位?讨厌的又是谁?谁比较性感?这些教师之间有没有萨德式的关系?他们的身体……
  后来他们去了龙门石窟。那些石像美丽、雄伟、威严,可是他边看边想:“尽管有这一切,我肯定不会看到一位中国男人的小鸡鸡。可是,如果不了解性别,又如何认识一个国家的人民呢?”
  回法国之前,他在北京看了一场中国对伊朗的女排比赛。他被观众席里两个男孩子迷住了:“有十四五岁吗?他们正处在变音阶段,他们嗓音各异地讨论着这场比赛(有时,在汉语声调中有某种英语的东西)。若是在过去,他们想必会得到一位官员或一位地主的喜欢。”
  这位满脑子肮脏念头的怪叔叔最后活蹦乱跳地回到法国,没有多少伤害,没有洗脑。但花了一笔钱,赔上了大半个月,他们出发前想象的正经工作完成了 没有?《中国行日记》里没有明确回答。倒是《中国怎么样》一文给出结论:“我们前往中国,脑子里装着成百上千个迫切、自然的问题:那边的性、女性、家庭道 德怎么样?其人文科学、语言学、精神病学又如何?我们撼动知识之树,好让问题的答案自动掉落,好重新汲取我们重要的智识养料。可什么也没落下来。我们只带 回(除政治答案外)空无。”

扭曲社会里的伪公正

http://sp.ycwb.com/2012-03/02/content_3734511.htm
萧瀚
《关于刘菊花硕士论文涉嫌抄袭问题的公开信》——156名学术界、传媒界人士联名呼吁中国社科院处理一位硕士论文的涉嫌抄袭者,如此高射炮打蚊子之举或许仅仅因为刘菊花是方舟子的妻子。
此事无法简单论对错,而必须将它置于当代中国具体社会背景下来讨论,但必须从方舟子开始谈起。方舟子以十年之力专业打假,他以现有某些科学结论为依 据——也许在他眼里,那些就是科学的全部——横扫各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气功、宗教、中医、社会学、法学等领域),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没有他不懂 的,没有他不打的——只要他认为可以打就可能会打。
必须承认,方舟子在有些领域的打假是对澄清社会风气作出了贡献的,比如针对禹晋永的学历造假事件等。但是,十年打假,方舟子也遭到诸多质疑,包括被 打者的自辩性反击或旁观者的批评,有些事明显就是他出错了(比如他作为一个学生物学的人,对肖传国“肖氏反射弧”如此专业的医学问题,到底有没有打假的专 业学术能力?),但他从未道过歉。
方舟子建立了一个无形的“科学裁判所”,以他所谓的科学真理,攻击一切他认为不科学的人和事,仿佛除了他眼中(仅仅是他眼中)的科学之外,其他的信 仰、观念、学术、情感都不配存在于世,并且在他周围形成一股巨大的舆论势力。以微博而论,方舟子的大量支持者(他的关注者目前已超过247万,虽然关注者 未必一定是赞同者,但如此庞大的关注数无论如何都代表着某种舆论势力),和他一样,心中殊少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对存疑事物的谨慎,对持有不同于他们观点者 的自由和公民权的基本尊重。
以方舟子为核心的“科学真理教”、“科学裁判所”,其基本操作规程是集网络虚拟警察、检察官、法官甚至陪审团于一身,在公共领域私设法庭,肆意抨击 普通公民无论是否有害于他人的言行,对于一切有效或可能有效的反驳性证据几乎完全视而不见,毫无边界地肆意践踏他人私权、毁人清誉,从而形成一股肆意侵凌 公民权、毫无基本公共理性与公民精神的法盲势力。惨遭方舟子势力攻讦的人,无论有错无错,都会受到舆论上的精神蹂躏。
方舟子及其法盲势力——至少令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厌恶,它是中国这个公民社会极端幼弱国度里的瘟疫。与易中天先生的看法不同,我并不认为有方舟子的 社会是可爱的,以我之见,不但不是可爱的,反而是丑陋和有害的——一种毫无边界感,随时肆意越过自己擅长的领域,不怕冤枉别人(关键在于他们主要针对的是 普通公民而不是公权力)、不怕侵犯别人、不怕伤害别人的势力,我实在想不出来有什么可爱的。
但是,方舟子及其法盲势力的可恶并不是延祸其家人的理由。设想,倘若刘菊花不是方舟子之妻,她的涉嫌抄袭问题还会引起那么多人的兴趣吗?那么多被揭 露剽窃的有头有脸的学术界人物,有谁遭到过她这样的对待?即便从净化学术空气的角度看待,是追讨一个学术界名流的抄袭问题合理,还是穷究并未专业从事学术 研究者的硕士毕业论文抄袭更合理?
此公开信的联名者或许会觉得委屈,难道公开信里讲的道理错了吗?孤立地看,这封公开信所传达的理念正确得如太阳的光辉般耀眼,但任何落实到具体个体的公正都离不开具体的社会语境,作为正义的个体性“得其应得”存在着心理比较。
当代中国的伦理自觉尚未得到正常发育,错误的基础性制度一直在强力阻挠这种发育,公权腐败延祸致社会性全面腐败。如此语境下,批判和穷究的主矛头理 应指向不受限制的公权,尤其是在公民权随时可能遭到公权侵凌(无数的血拆案例、刑事冤案、民事司法不公正都在证明这个事实)的当下。
因此,对非公权性质的普通公民罪错抱有一份“千万不可冤枉”的谨慎,以及“千万不可过头”的节制,是公民社会的义务。即使已有明显证据表明普通公民 的某种罪错,也应当视具体语境而待之以公正基础上的仁慈,注意对这些罪错施之以社会性惩罚时的比例———即不可对某个较小的过错实施严重超过同类较小错误 的惩罚。这绝非法不责众之意,而是说在一个缺乏正常司法制度的地方,对非公权性质过错的社会性惩罚,应该宁可轻罚而不可重罚———因为一旦错罚,通过司法 途径救济的希望渺茫难求。
在此公开信发布之前,我曾收到过征集签名的邮件,但我一看邮件标题就有种莫名不快,所以连内容都没看,后来就完全忘了这事,也没回复。应当说,此事我处理得有些草率,如果不是阻止,至少应该给发件人回信,这也是基本的礼貌,因此,我在此公开向发件人道歉。
亡羊补牢,我要问的是,此公开信的联署人,你们心中是否还存有株连的思维习惯或潜意识?是因为反对方舟子,所以要追究刘菊花涉嫌抄袭,还是真的对刘 菊花涉嫌抄袭那么义愤填膺?当然,有些联署者可能根本没有深想,只是看内容觉得没什么问题就签了,对于这些人,我只能对他们的粗心表示惋惜。至于怀有其他 想法的联署人,我希望他们能静心想一想公共行动中的公共理性和建基于此的规范,以及行动者的公共品质,并提醒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所有人思考此次事件中可能存 在的危险。
我始终相信,真正的公正存在于人们心中,即使仅仅是直觉上的,甚或模糊的,公正始终与仁慈相连,不考虑具体语境的绝对公正从来就不存在,丧失了仁慈 这个底线伦理基础的公正,随时可能蜕变为名为公正实为偏狭甚至邪恶的伪公正,从而不公正地伤害无辜者,或同样不公正地过重惩罚小错者。
在今天这样的中国社会,社会力量真正最有价值的追究对象是公权腐败与贪赃枉法及其对人权的践踏,而对普通公民罪错的追究,即使是必需的,也得是谨慎 的、尽可能善意的——— 因为我们千万不可忘了这个基本前提,社会性惩罚施之于个体普通公民之疑似罪错时,在中国并没有可期待的独立司法足以纠正当事人可 能遭到的不公正。这一前提不但于被方舟子打假者如此,于方舟子如此,于刘菊花如此,于任何缺乏足够权势者都如此。
我当然知道,写这种文章,几头不讨好,尤其是可能会更深地得罪方舟子们,但我始终相信公正存乎一心,古人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可不慎欤?

When I grow up……

When I grow up……: mondaymondaybabyphoto5

相信每个人小时候都会被问到一个问题,那就是“长大后你想做什么啊?”国外的情况似乎和天朝一样,这不,巴黎摄影师Malo最近就出了一名为MondayMonday的摄影作品。他为小baby穿上各种各样的职业套装,打扮成各式各样的职业人士,甚是搞笑。尤其是,拳击手那种,还调皮的画上紫眼圈。via:mymodernmet











「设计,生活,发现新鲜」在新浪微博,更即时地获读更新,更直接地交流沟通!



© 设计|生活|发现新鲜 | 原文链接 | 投稿 ! | 新浪微博 | 逛逛我们的在线商店!

俄克拉荷马的雷锋班

俄克拉荷马的雷锋班:
教会礼拜结束之后,有一段时间叫Family Time,  内容比较丰富,这通常是我听得最聚精会神的时候。发言的人,有的说自己的老伴生日到了,有的说自己的女儿被选上学校乐队了,有的小孩说他快当”大姐姐“了(告知大家她妈怀孕的消息),还有小孩说自己掉一个牙齿了。总之,包罗万象,无奇不有。教会除了礼拜之外,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交场所。对很多人来说,这甚至是唯一的场所,所以很多人利用这个时间,介绍家里的新闻。

Family Time中间,有一个老者站了起来,说他叫Larry, 过去来过我们教会,当时已经好久没来了,主要是身体原因。两年前,他毫无征兆地突发心脏病。本以为离开了教会,就不会有人再来理睬他。谁知道不断有人去医院探望,不断有人给他寄卡片,不断有人为他祷告,他的心脏病后来痊愈了。大家正要鼓掌,他又说:等等,我还没完。他说,心脏病康复之后,他兴致勃勃地开始修建自己的谷仓,倒霉得很,又从梯子上摔倒下来,把脚踝骨摔断了。隔壁邻居Mark, 也是我们教会的一个成员,看到他这状况,说我跟你找几个人来帮你给修完。于是教会一伙男子,抽了几个星期六时间,一起把他的谷仓修了起来。他一一报这些人的名字,报着报着就控制不住哽咽起来。

又过不久,又有一个老者站起来,说巧了,他家篱笆也是这伙人帮着修起来的,所以一并表示感谢。我这才发现,这是一个利用周末时间帮人的团伙,其中包括我的老板,学校负责IT的副校长。记得前年下大雪时候也有人说过,他正发愁怎么出门,John就用皮卡拉着自己的吹雪机过来,把他门口雪给吹走了。

三月五日是”雷锋日“。不过在教会里,这样的”活雷锋“比比皆是。有很多干的还不是去火车站扫地这种小事,而是给人修篱笆、搬家这种粗活重活。以前在田纳西,有个何姓先生几乎所有中国人家搬家他都跑去帮忙,说是当锻炼身体。几十年下来,这些好事做了都不知有几火车。不过多半情况下,这些人只不过是默默在做,知道的人也不是很多。能这么做,终归是因大家觉得同心合一,互为肢体,如此才可患难与共,相互扶持。只要人们对自己要做的事情能赋予意义,活雷锋到处都是。倘若只是走形式,那么当四月的清风降临大地的时候,雷锋们就随风而逝了,直到下一年的三月。

峰值尾值理论与玩以致用

峰值尾值理论与玩以致用:
本文来自褪墨上MBTI系列《读懂自己,读懂他人》作者 @彭萦 投稿。
peak-value-end-value有一个很简单的心理学理论,Peak Value and End Value,就让我们把它称为峰值尾值理论。它说的是,一个经历在事后给你带来的愉悦感并不取决于整个事情持续性的平均体验,而是它给你带来的体验的高峰和收尾的平均值。
当被问到你的假期过得如何的时候,你会把脑袋里有关假期的一些断片都调出来,进行重组,再给予一个总体评价。但是,有趣的是,你不会去回顾假期那整个过程的所有点滴,再取一个所有体验的平均值。实际上,你只是很简单的回忆了下你最快乐的那个时刻(peak value)以及你旅行最后一天的感觉(end value),把它们两个作为最重要的参考事件取个平均值来评估你的整趟旅途。更有趣的是,快乐和痛苦体验的时间长度并不会影响到你给假期的打分。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心理学理论。你看到的时候,很可能只是啊哈一下,顺便回想一下你的上一次旅行的感觉,就把书翻到下一页去了。过了三个月,这个理论就被你完全抛在脑后了。
可是,这个看来很抽象的理论也能作为一个游戏规则在现实生活中好好把玩。

正经的西餐至少得有四道菜肴:开胃菜、汤、主菜、甜品。主菜一般是整顿晚餐的峰值,而甜品是尾值。甜品的精致和美味会给晚餐划上漂亮的句号。但是中餐没有把甜品也列入菜单的习惯,那在美国的中餐馆都是怎么做的呢?有的中餐馆会在你买单给小费之前免费送上一杯绿豆羹或者椰汁西米膏什么的,给你一个惊喜,增加一个尾值。还有很多中餐馆会在放账单的小碟子里放上几个幸运饼(fortune cookie)。幸运饼是一种很薄很脆的元宝形状的饼干。你轻轻掰开,里面就会有一条纸签,上面一般都写着什么“You will bring sunshine into someone’s life”、“A friend will bring you a gift”、“You will spend many years in comfort and material wealth”、“Aim high in hope and work”等等那些甜言蜜语般的预言和有点哲学感的生活道理。我一直觉得,在美国吃中餐,幸运饼是最有趣的一个体验。把最好的留在最后,这话不无道理。
《谍中谍4》和《时间规划局》都是峰值尾值理论的反例。这两部电影里都不乏让人心里一紧的小场面,但依然只能算是花瓶电影。他们都有两大致命伤:一是小高潮迭起,但是无论是打斗戏追车戏激情戏,都没有非常突出的大高潮(峰值体验不足);二是它们都没有戏剧性的收尾,在你期待还有点什么的时候,它就平淡的结束了(尾值体验不足)。它们带来的体验还不如一部只有四分钟的短片《苍蝇一分钟的生命》(动感有趣的高潮和让人意外感动的结尾)。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电影的短片版本都比一百多分钟的长电影版本好看,为什么很多作家写的短篇小说比长篇小说更精彩的原因。
很多互联网的产品经理和软件编程人员都是完美主义者,他们很看重如何推出一个完美的产品,达到震撼的效果,使客户价值和客户体验达到最大的峰值。但是,37Signals这个精小却强悍的公司(也是《重来(Rework)》的群作者们)不仅仅关注峰值,他们还关注尾值。他们在发布每一个新产品之后的30天内都会再来一次产品更新。37Signals意识到,当客户买了一个产品,两个星期后就能免费得到一次非常棒的产品升级,他们对这个产品和公司的情感就会强烈得多。他们的商业秘密之一就是,确保新产品的发布不是一次性达成,他们不会说“啊,我们搞定了”然后就给自己放假了。他们聪明的追加一个尾值,制造另一个高峰值。
甚至,这个理论也可以应用于性爱中。这个理论告诉我们,时间长度和持续性真的不像大家想的那么重要,它并不会关键性的影响一次性爱的整体质量。相反,它取决于高潮和最后的感觉的平均值。所以,一旦到达高潮,也就是体验的峰值,更多的投入只能导致平均值的下降,除非你有自信能够制造比前一次更大的峰值。要让愉悦感最大化的方法就是让双方都同时到达高峰,就此终结。不要做不必要的持续性的拉锯。
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吸收和采集各种各样的知识理论,这些武装我们带来很多安全感。但我想,仅有input是不够的,关键的还是要看一个人有没有output。如果一个人看了很多哲学的书却不能看到生活的本质并更加热爱生活,如果一个人看了很多创业的书成天只是沉浸满足于各个创业点子和商业模式而不真正去实践,如果一个人看了很多两性关系的书却依然不能好好爱一个人和被一个人爱,那么input再多也是毫无价值的。
下一次,当你接触到一个新的抽象理论的时候,无论是心理学、数学、经济学、生物学、社会学还是物理学,不要仅仅是在心里啊哈一下,而是认真想想,我该怎么样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去把玩这个理论并从中受益。
玩以致用!
或许你也想阅读:

演讲设计中的平衡理论

生活中的定律——破窗理论

读懂自己,读懂他人之什么才算是完美的工作

在轻松的环境中工作

如何使用Excel绘制甘特图
无觅

习惯是什么?怎样减肥?怎样早起?怎样养成好习惯?

习惯是什么?怎样减肥?怎样早起?怎样养成好习惯?:

早上起床在微博上看到@唐鹤云_每天一本书 分享的文章,写得非常不错,跟我的观点基本一致,跟大家分享一下。
作者:唐鹤云_每天一本书    微博地址:http://weibo.com/1399544255/profile?topnav=1&wvr=4
出处: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b59bf0100wyzs.html

11年下半年开始培养习惯,看了很多很多的文章,也培养了几个好习惯,如:每天阅读两小时,晨间日志等。去年开始培养早起和晨跑都挺失败,今年终于能够坚持了。今天有空,写一下自己小小的心得。

习惯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习惯,这个很简单,无非是吃饭睡觉洗脸刷牙。可是当我们要养成某些好习惯的时候为什么那么困难呢?
我是学生命科学的,说一点脑科学方面的知识先。科学家Benjamin Libet在1985年发表一项震惊世界的研究。这个研究表明,大脑准备电位 (preparatory brain activity)的出现比人有意识的选择运动要早几百毫秒。通俗地说,就是在我们显意识知道的10s前,我们的潜意识就已经有活动,并做出了决定。详情:http://article.yeeyan.org/view/19154/6831这似乎是对人类引以为傲的自由意志最大的打击。我们的想法欲望冲动,都不是自由意志产生的,是10s前就已经决定好的。潜意识早就决定了一切,而对显意识,它似乎只是通知一下而已。这个发现实在令人沮丧,人类得意的自由意志和理性原来仅仅是个傀儡而已。这样看来我们似乎在也无法改变任何的坏毛病,因为那不是我的显意识的意志力可以决定的。别急,那是20多年前的发现了,随后的科学发现终于令我们松了一口气。
随后法国认知科学研究院的神经生物学家安吉拉·西里古德实验进一步证明,虽然我们显意识虽然不能决定冲动的发生,如:简单竖一下中指。但是,在潜意识将命令分别发给运动中枢和显意识神经区域时,显意识能提前200毫秒获得消息,(也就是在潜意识决定好500毫秒后,我们终于知道我们自己要竖中指了。)虽然这个时间很短,但这个时间间隔中显意识可以行使自己的否决权。详情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b59bf0100wxo1.html也就是说,自由意志虽然无法控制动作的发生,但是却可以投否决票,最终叫停这个动作——这个傀儡首脑并非懦弱无用,它,在必要时候绝对有实力对令他不满意的事情说“不”!
现在我们明白一旦有必要,我们的显意识能快速制止不当的行为。这就是人类自由意志存在的意义!实际上,我们无法决定“自由做”什么,只能决定“自由不做”什么。这一点生活中我们可以察觉,通常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我们就会很想吃巧克力,这时候你的自由意志就开始要行使它唯一的权力了,是不作为or有所作为:发出命令制止。如果你没有发出命令制止,那么就杯具了,你就很清楚你那彪悍的身材哪里来的了。
然而,这还是令人不满的。我们的自由意志居然这样无力,我们对于想“做什么”居然会这样的无能。还好我们的自由意志并没有令我们太失望,它还有另外的高级的功能。 除了拥有否决权外,它还有超强的思考分析能力。这种能力能使我们发现模式和认识规律,是我们能拥有现在的灿烂的科学和文化的基础。(不然我也写不出这篇文章嘛~)我们拥有认识和思辨的能力,不运用这种能力,我们也就和吃了睡了的某生物没有什么区别了。那么显然我们就要问: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我们想“做什么”?
我们知道我们饿了就会有想吃东西的冲动,我们渴了就会有想喝水的冲动,看到美女就会有……(自行补充)的冲动。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冲动呢?简单来说就是,当我们的胃部神经发现你的胃已经空空如也的时候,就发出神经冲动通知你的大脑,潜意识接收到信息,并做出要吃东西的决定。显意识显然是潜意识更高一层的机构,它似乎也就不用处理这种大量琐碎的信息,可以说是一种放权。渴了和其他方面也是一样,这样看来我们的冲动都是受到环境刺激引起的。当然这种环境不仅仅包括外在的环境,也包括内在的情绪和心理环境。那么在这里我们也就讲到了我们的关键,虽然我们的显意识不能决定“做什么”,但是我们可以绕一下来决定。我们可以通过影响我们的内外环境,来作用于我们的潜意识来达到的我们的目标。简单来说,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内外在环境,来形成新的习惯。
为什么意志力戒烟减肥总是会失败?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的自由意志,大概是做一个守门人的角色。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守门人对于我们的不良行为进行监视,不让它们出来为非作歹。但是我们通常太依赖这个守门人,有的做法更是暴力对待这位守门人。通常一个人的精力是一个固定值,假设我们每天休息好,获得10的精力值。首先,我们需要学习工作,还要扯淡聊天,最后还要谈情说爱。那么我们能剩下的精力就相当有限了,可能只有1到2了。如果我们过分依赖我们的意志力,那这样我们的守门人一旦累倒了。不良行为也就肆无忌惮了,我们的减肥和戒烟也就失败了。
有一个比喻是这样的,潜意识像一头大象,而显意识像骑象人。大象不断根据环境决定方向,人类不断否决不对的方向。但是当环境的道路只有一条像左拐的道路,而骑象人偏要向右拐。那么很可能你还是会拗不过大象,除非你真有钢铁般的意志。对于普通人,我们要做的可能是先要开辟一条向右拐的道路。
定义习惯
下面我们开始对习惯重新定义一下:
普通的定义为: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
新的定义:在特定的环境下,人们会重复做出的某种行为。
(完)

我们怎样消除坏的习惯

1. 每次只消除一个坏习惯。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一次只养成习惯,能保证我们的精力不被透支。当然多运动,注意饮食和休息能增加我们的精力,对形成好习惯也是有益的。
2. 注意外在环境
一 注意坏习惯发生的时间地点
二 注意坏习惯发生的时候的周遭环境
三 注意坏习惯发生的时候你和谁在一起
然后,你要做的就是尽量远离这些环境要素。
3. 注意内在环境
内在环境包括几个方面:
首先,知道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坏习惯也是为了满足我们内在需要而形成的。当你有这个冲动,一定是有些东西没有满足,如果你没有满足这种需求,那么这个冲动是不会消失的。
比如,当你情绪沮丧的时候,你可能会想吃东西。你要知道你并不是真正的饿了,你很可能是只是想改变你身体的状态。因为,吃东西能让我们分泌相关的激素而感觉到愉快和满足。那么你要做的,就是找到另一种改变身体状态的方法,比如深呼吸,听会音乐,做一小会的运动等。
找到你真正想要的,并换一种新的方式满足它。

明白是持久战
你不可能一下子脱离原有的环境,你的精神也总有松懈的时候。人的重复行为会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很强的行动模式,重复越多,这个模式越强大。虽然我们能改变这种模式,但是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改变心智模式
坏的心智模式:高期望,急功近利,渴望证明自己意志力多么强的人。很容易进入负面的强化,一旦自己有几次没有做到,就会对自己的意志力失望,然后在花大力气谴责自己的意志力,然后又更加失望,他们不知道自己用错了地方。意志力和你的精力息息相关,但是你的谴责丝毫不会有什么作用。不再粗暴对待意志力这位守门员是关键。
好的心智模式:知道自己的意志力是需要在精力充沛下才有效,明白怎样去控制环境减少自己内在不良冲动,同时能注意保证自己充沛的精力。对自己的进步都欢欣鼓舞,这样能形成正面的心理强化。能进一步鼓励意志力投入精力,去改善自己的满足需求方法,去探究有利好习惯形成的环境。经过多次重复新的习惯后,新习惯达到一定的强度,旧习惯逐渐弱化。
4 形成新的好习惯
坏习惯的空缺必须要有好习惯来填充,坏习惯满足的需求,如果没有新方法满足。那么问题永远无法解决。
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书桌,电脑桌面等。但是有的环境因素我们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只有改变我们自己,对环境形成新的连接。下面我们探讨怎样养成新的习惯。
(完)

我现在经常在微博上出现,欢迎大家利用微博、豆瓣和知乎来提问,我尽量找时间来回复,如果没有马上回复是因为时间关系,请耐心等待一下。
如果你觉得我分享的东西不错,请关注我:1、新浪 2、豆瓣 3、腾迅 4、Twitter 5、知乎
如果你对思维导图感兴趣,可以看看我的另一个Blog,http://www.write.org.cn 已经提供了100本图书的思维导图源文件下载,欢迎访问和定阅。
读书笔记:
RSS地址: http://feed.write.org.cn  Web: http://www.write.org.cn QQ邮箱请点击订阅到QQ邮箱
战隼的学习探索:
RSS地址: http://feed.read.org.cn  Web: http://www.read.org.cn QQ邮箱请点击 订阅到QQ邮箱
您可能也喜欢:

习惯是什么?怎样减肥?怎样早起?怎样养成好习惯?(2)

《健脑五法》—最佳作息法(2)如何培养早起的习惯

早起早睡总结(4)

睡眠习惯如何影响学习成绩?

来自无觅网络的相关文章: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思维导图读书笔记(1) (@write)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思维导图读书笔记(2) (@write)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思维导图读书笔记(3) (@write)

《巴菲特与索罗斯的投资习惯》思维导图读书笔记 (@write)
无觅